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8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让个人的教学效率得到保证,教案的写作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制定教案是为了更好的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们,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8篇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2n)鬈(qu2n)发黝(yǒu)黑滞(zhì)留

愚钝(dùn)禁锢(ɡù)轩(xu1n)昂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尴尬(ɡ1nɡ4)锃(zènɡ)亮甲胄(zhu)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1.导语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四、精读文本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2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 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__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5

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6

课 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结构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自古至今,爱莲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莲的赞歌的,为数也不少。这里选录的三篇散文,选材和写作的角度不一样,主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选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写的;又可以从表达的中心的角度,看它们通过描写对象赞颂了什么

“辨异”,不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选材和描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更要揣摩作者托物言志的“志”的侧重点在哪里。

二、 自读课文

1、 读准以下生字词。

坚韧() 泥淖() 甙() 心旷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解释

委身:把自己的身体、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况下)

泥淖:烂泥;泥坑。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矜持:拘谨;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葩,花。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批评的地方。厚,过分。

一尘不染:一点灰尘也不沾染,这里有清洁纯洁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连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住耶溪南》)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三、 正课

1、 读《我爱莲有实》,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简介莲子,表达对莲子的衷心爱慕。

第二部分(3段),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说明莲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对人们的启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7

一:导入

屏显“泊”,看到这个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停泊或者水泊,都是和水有关。有一个地方叫罗布泊,它有一个美丽的称号,叫仙湖。可这个仙湖消逝了,不复存在。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问号,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二:仙湖寻踪

大家的提问,也正是我们想知道的。松滋实验初中网站社会万象栏目特派我们八八班全体同学深入调查此事。

首先我们罗布泊的过去有个初步的了解。

罗布泊: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或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到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说实在话说我搜遍网络也没有找到罗布泊过去水波盈盈的图片,但两位名人却实实在在告诉我们罗布泊曾经的辉煌。读7、8自然段

1、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

2、文章没有具体描绘罗布泊的热闹与繁华,引用史书和资料有何用意?

3、美丽的罗布泊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松滋市1433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整个松滋市,这么大的水域却消逝了?为什么是消逝不是消失呢?

三:现场连线

这么大的水域永远消失,很是让我们痛心,实验初中特派的65名记者已到达了罗布泊现场做实地考察,站在罗布泊裸露的胸膛上,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段落,边读边圈点勾画,边概括边整理。

好,我们现在开始连线前方记者。现场连线

a,不死的胡杨死了,拟人手法,读出痛惜之情。你读的很动人作者写得也很动人,文章动人的原因在哪里?

b,大地裸露着,分析拟人手法,读出痛苦无奈。

c,气温高达70度,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读出荒凉之感

师生齐读24自然段。

四:深度调查

听完你们的汇报,格外沉痛乃至窒息。短短30年,罗布泊由仙湖变荒漠,由生命绿洲变死亡之海,由天堂变地狱。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原因何在?请65位记者进一步做深度调查。

1.四盲。盲目什么意识?具体数据?盲目四个盲目叠加有什么作用?

2.罗布泊永远的消失了,制造这一悲剧的是谁?(人)。这时你们能归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吗?

3.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小结调查结果:此时我们明白了是人的盲目发展人的急功近利人的目光短浅自以为人的贪婪造成了这一悲剧。

4.一个“又”字说明什么?二生读。

五:警钟长鸣

罗布泊在哭泣,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青海湖月牙泉在慢慢消逝,这两个地方或许离我们有些遥远。我们身边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

在本文中,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课文,相信这呼吁也是所有有责任感有良知心中的呼吁!请看大屏幕,在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

齐读二遍

结语: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自然带来伤害,只是希望人类在在发展的同时能少一些盲目,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是完美相融,而不是彼此伤害。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篇8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举例的典型性,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以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得要求解释事物或事理,使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道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1、 你见过哪些说明文?(举例)

2、 简介课题及作者。(板题)

二、熟悉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 听录音,划生字词语。

拱、贞、撑、涧、虹、弧

2、 理解运用下列词语:巧妙绝伦

3、 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了怎样的顺序?

提示:先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a、 石拱桥的外型

b、 石拱桥的结构

c、 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 赵州桥的历史

e、 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 卢沟桥的特点

g、 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 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 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 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3、 赵州桥的特点?(4、5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历史悠久、巧妙奇特)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2。

2、 完成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二、讨论: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a、引导朗读6、7、8段,明确:所在地点、建造年代、桥身长宽、

路面、桥墩、桥面、石栏、石柱;艺术价值、纪念意义等。

b、特点;历史悠久、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作者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明确:a、建造时间先后

b、结构由简到繁

c、典型例子:证明“有悠久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石惊人的杰作”等3个特点。

3、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层的层次用了怎样的文字标明?这有什么好处?

明确:原因3个。主次结构,脉络清晰。

4、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明确:范围广、数量多、型式多。

三、指导学生归纳说明的中心内容。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辉煌成就和飞跃发展,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四、讨论:

试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4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抓住特点,揭示本质。

2、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4、 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8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月考作文6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5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8篇

2023到2023一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生物教案优质7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最新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优质8篇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推荐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6篇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