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在新学期开始前,相信教师们一定都有准备一份教案,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练习法。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
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现?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第2列。
2÷1 3÷1 6÷1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谈话:刚才我们在计算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但也有特别的,有的只能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两个乘数一样的时候。
你还能找出哪些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
学生汇报: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
三、巩固迁移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0题。
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估算式做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3
本节课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和写。让学生知道数位及数位意义,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 “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在“辩” 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就 “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更高涨。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除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方法:
讲解法 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 列算式:55÷8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9 2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9“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说收获。
板书设计:
分 草 莓
55÷8=6(个)……7(个)
8×6=48比55小
8×7=56比55大
商是6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够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教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高兴,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
(学生数,并回答:“30个”)
教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
(学生数,回答:“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
教师:“现在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十分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
生:“想。”
三、新授
1、初次接触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
教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现在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行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
(学生开始动手数,并汇报)
教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指,学生一起数)
教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29人”)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
(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师:“好,拿出表1,开始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
教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教师:“这位同学真勇敢,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那么海滨浴场的人只能按男女进行分类吗?可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下面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方法,进行人数的清点,把整理的数据填入表2中。看哪个小组选则的方法好,整理的速度快。”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个小组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第一个展示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以后的让学生自己说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引出课题,进行巩固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好了,你们看,海上还有许多漂亮的彩色船只,有大有小,现在你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统计方法对海上的船只进行分类统计吗?(学生:“能。”动手填表)
(学生展示)
教师:“刚刚我们把海上的游人和船只进行了统计,那你们能告诉老师,统计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简便、清晰、一目了然。”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不,小丽有一个漂亮的衣柜,可是里面却十分乱,裤子、上衣、裙子都堆到了一起,(出示幻灯片)你能帮小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吗:”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说:“我是将衣服分成了羽绒服、裤子、裙子三类,其中裤子四件,裙子七件,羽绒服三件。合计十一件。”)
教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学生回答,即使发星)
教师:“我替小丽谢谢大家了,快乐的40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看我们的得分情况,我们也进行一个统计。(师生合作完成战绩统计表)
教师:“现在本节课小擂主已经产生,他们是几组?”
(学生回答,奖发金星)
教师:“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我希望大家回家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柜、书橱、书包。做一个会做事的好学生,好不好?”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1、师:孩子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紧张吗?(紧张;不紧张),那请转过身去,举起你们的右手,向老师们打个招呼:(老师们好!)再举起你们的左手向老师们问好;(老师们好)举起你们的双手,高呼(欢迎你们!)。好,孩子们真乖!请转过身来,坐下。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是在哪见过的。
有四个盲人,他们也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让我们来听一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他们摸到的是几只大象吗?那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他们分别是从大象的那一面摸到的?
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大象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是从大象的哪一个位置所看到的图形?
(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掲题:虽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师:四个盲人因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所以把大象说成了萝卜,扇子、柱子和绳子。那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二、观察物体,顺思导学
1、确定方位。
师:下面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位新成员——储钱罐,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它们分别坐在你们位置的中央。下面请坐在储钱罐前面的小朋友向我挥挥手;请坐在储钱罐后面的小朋友挥挥手;左面的呢?右面的呢?(——意在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储钱罐的前后左右。
2、观察储钱罐。
(1)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储钱罐的什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有补充吗?
(2)交换位置再观察
师:刚才你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可爱的储钱罐,现在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吗?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换换位,左面和右面的同学也换换位。准备好,轻轻地换。(学生起身换位。)
师:现在你又在储钱罐的哪边?仔细观察,你看到的储钱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我想采访坐在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哪儿不一样呢?
师:哦,从前面和后面看储钱罐是不一样的。请问储钱罐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可要仔细看了,你刚才看到的和现在看到的相同吗?
学生汇报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一样,有的同学会说完全不一样
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生再次观察储钱罐左右两边,并在组内讨论。
小结: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储钱罐是不是一样呢?(学生齐声:不一样!)你们从细节观察并解决了问题,好样的!从储钱罐的前面和后面看是不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不一样的。
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猪
师:咱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储钱罐的一个面,要是能看到储钱罐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过瘾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里讨论后,试一试
方案一: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上看看
方案二:人走一圈的办法太麻烦。我们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我们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以看到它的前后左右了。
学生尝试操作
师:好的,每转一个方向停一下,看清楚了吗?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可以围着储钱罐转一圈,也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小组商量定下一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观察。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同学们从前后左右再次观察了储钱罐,你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汇报
师: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习,应用促学
1、刚才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也给赵亮、王丽、江铃、丁一四位同学一个礼物,大家看。(课件展示茶壶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汇报交流)
2.小游戏:考考大家,比比谁的反应快。我说动作你来做。
①伸左手,伸右手,左手拉右耳,右手拉右耳
②老师和大家一起做。出左手,老师的怎么和大家不一样?老师做错了吗?那大家做错了?那为什么我们不一样?那你知道老师的右边是那边吗?左边呢?前面呢?后面呢?
③那我换个方向站,你还能指出我的前后左右吗?这样站呢?那我想和大家的前后左右一样我该怎么站呢?
3、孩子们,你能说出你的位置前后左右的同学吗?你看到的又是同学的哪一面呢?(指名回答)
师:孩子们真聪明!那现在翻开你们的课本第48页,做一做课堂活动吧。请认真观察,并连线。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观察物体)我们主要从哪些位置观察的?(前面、后面和侧面)还可以从其他的位置观察物体吗?(上面、下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一定不一样吗?(不一定)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