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避免过于超前或滞后的教学安排,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1.芦花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21.芦花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传奇色彩)
教学难点: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及通过阅读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本文亮点
①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传奇色彩。
②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在孙犁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有关材料。
①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八女投江》等。
②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③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④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4)方法讲练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三、提问: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师明确: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四、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点拨,明确:《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用心品味。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2、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可仍能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氛,试着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怎能允许日本侵略者侵犯、践踏?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怎能容忍敌人糟蹋、破坏?因此,这极大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保家为国,全民动员。在这种大背景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加入,便不觉得是怪事了。
六、布置作业
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写到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导入
找同学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人物分析。
二、研讨探究
1、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特征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
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并仔细分析“过于”的含义。
2、文中有一部分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感人,找出并分析。
明确:“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让学生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各组派代表发言。
明确:(1)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3、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老鱼鹰”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老头子:大菱“挂花”爱憎分明,自信自尊
正午惩敌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21.芦花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解题:
1、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平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仄歪(zè)飒飒(sà)穿梭(suō)泅(qiú)
2、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五、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21.芦花鞋教案篇3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21.芦花鞋教案篇4
主备人审核人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
一梭机枪()蹿()仄歪()
趴()飒()转弯抹角()吆喝()()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dī()防竹gāo() yào()子寒jìn()
一suō()机枪cuān() sà()转弯mò()角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当堂检测:
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xxxx)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
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芦花荡》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21.芦花鞋教案篇5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⑴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⑶ 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配乐朗读
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
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
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21.芦花鞋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