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案需要具备逻辑性和系统性,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俯下”“欣赏”“抽出”“封”“密密层层”“飞舞”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3、有感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具准备:
录像、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小兴安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欣赏一番,好吗?(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小兴安岭是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来回答,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片段欣赏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即“春季”这段)。
(1)指名读这段话,其它学生边听边用“△”划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2)你认为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哪些句子写得很美?找出来读一读。假如学生找出以下的句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先让学生说说“抽出”的意思,然后换词,再体会用“抽出”一词的好处,最后熟读这句话。)
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箭队在前进。
(让学生说出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再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师:你是怎样理解“俯下”“欣赏”两词的?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让学生出来表演)]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4)看录像:关于小兴安岭春季的录像。
(5)小结学习方法:
①读文段,找出描写的景物。
②欣赏好词佳句。
③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3、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试学第三自然段:
(1)默读文段,找出描写的景物。
(2)欣赏好词佳句:(提示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如“浸”“葱葱茏茏”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重点理解“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等词。
第三句:结合投影片理解。
(3)欣赏录像:(关于小兴安岭夏季的录像)
4、学生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按方法自学。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教师板书出秋、冬季作者描写的景物,让学生对照。
②欣赏好词佳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a、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
b、说说词语的意思。
c、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这个词?
d、用这个词好在哪里?
③看录像:(关于小兴安岭秋冬季景色的录像)
四、总结: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理解: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时,教师引导:
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树多)
哪些句子概括写小兴安岭树多?(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让学生发表意见。
(3)师小结:
板书:
13、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
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树叶、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
冬: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习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记住自己亲人的生日、爱好和年龄的重要性,并让幼儿记住亲人的这些重要信息。
2、激发幼儿尊重长辈和孝敬长辈的愿望,学会关心别人。
活动准备:《生日歌》录音、彩色卡纸、画笔、剪刀、胶水、眼镜、拐杖、生日蛋糕切切看玩具、桌椅等。
核心要素:长辈归 须问好 长辈忙 勿打扰
长辈倦 能自处 长辈寿 应恭祝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播放《生日歌》录音,引出生日话题。
(二)关键步骤:
1、提问:“你们要在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生日歌》?”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今年几岁了?家人是怎样给你过生日的?”
“你知道家人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们有多大岁数了?”
2、教师对知道父母及家人生日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引导其他幼儿要注意关心长辈,记住他们的生日和年龄。
3、小朋友知道自己家人的爱好吗?
让幼儿说出:爸爸喜欢下棋,妈妈喜欢唱歌,爷爷喜欢听评书,奶奶喜欢养花等。
4、引导幼儿讲自己的家人是怎样关爱自己的?
启发幼儿说说怎样爱自己的家人。
(三)动手操作:
自制生日贺卡。
活动延伸:
生活中,幼儿可以在日历上标注家人的生日,为家人设计不同的生日小标记。
家园互动:
1、家长园地展示幼儿活动照片及核心要素内容。
2、父母和孩子一同给长辈过生日,并制作个性生日贺卡或送上小礼物。(见《礼仪教育幼儿用书》第三册第45页)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
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
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
?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评析: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黄花不是随意圈的,要根据蓝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