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模板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详细的教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如应对突发状况,保持教学的连贯性,教案中应包含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以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2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知识的巩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并具有层次性,由自己的身高引入小组成员的身高,由实际向高引向正负数的记录,由正负数的记录又回到实际身高。在求身高的平均数时,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体现了正负数抵消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感受到正负数的大小及相差数。可以说习题设计上具有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数轴的引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并形成认知结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案6篇

小学美术关于风的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数学教研活动总结模板5篇

小学数学教研总结模板5篇

小学数学月工作计划模板6篇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