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案的结构合理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课件1、2)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我会读”下面词语。(课件3)
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三、学生自主识字。(课件4)
1、重点认读以下生字:央、市、旁、城
2、教师范写,学生再写。
四、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北京哪些美丽的地方?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图理解“矗立”的意思)(课件5、6、7)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课件8)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课件9)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课件10、11、12)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练习(课件13)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图片、文字等)
板书设计:
北京
天安门庄严、美丽
柏油马路宽、长、绿树成阴
立交桥许多、川流不息美丽
名胜古迹、公园风景优美
北京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 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北京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听泉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
2、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主线: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训练点:
1、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鼎湖山真美!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二、精读感悟体会语??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出示:过了寒翠桥……跳跃前进。
1、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回答]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4、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5、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2、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3、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3、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
(指小组读)
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生:试朗读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音)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生展开想象:像二胡的声音像狮子发出的吼声等。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体会本段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是较为复杂的.长句子,用打比方、整齐的排比句等着力描绘泉声的美。特别是连用4个比喻,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和“铜管”来描绘泉水的不同声音,即贴切,又富于音乐美。而“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等又表现了泉声的千变万化,令人心旷神怡。
4、试背诵
三、感受情感产生共鸣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讲:作者的感受是在山路见到清泉,聆听、辨别、品味各种全胜之后产生的。)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作业: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
2、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4鼎湖山听泉
游记→所见所闻所感→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
北京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⑴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⑵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⑴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⑵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⑴自由练读。
⑵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⑴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⑵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⑴与除夕“截然不同”:
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⑵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⑴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⑵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教案篇6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北京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
(1)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2)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歌曲《我和你》。
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或:这首歌是什么活动的主题歌?)
2.说说对奥运会的认识。
(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3. 奥运会闭幕式上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地读一读第2课,注意把字音读准了。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思考:两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内容?
(2)教学生字词
a出示第一批生字词。
北京 时间 五环旗 表演 几名
飞机 场上 运动员 朋友 外国
b领读,指名读。
注意“京、名、场、朋”是后鼻音。
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北京时间:我国的标准时。
五环旗(插入图片):奥运会会旗,旗面白色,上面有五个环,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区:蓝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大洋州,红色代表美洲。五个环套在一起说明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c逐排出示第二批生字词。
帷幕 舷梯 仿佛 燃烧 熄灭 友谊
留恋 不舍 绚烂 抛向 卓越 尊重
侧重读音指导,词语了解一下意思,不需要深入解释,在下面的学习中再学习。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a 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b 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c 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
3. 齐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4. 出示填空,了解资料。
奥运会的会旗是( )。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学生根据朗读与预习填写。)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重点要记住右边的笔画,右边的第一个笔画是横折折钩,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撇。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起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点。
2.其他着重要讲的描红的字。
国:共八画,全包围结构。
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最后一画的名称是横折弯钩。
3.描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生字。
北京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 bàn)掺和(chān 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北京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