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案可以避免教师临场发挥,避免出现教学混乱的情况,具备互动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测量活动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测量活动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孩子常见的东西为工具,以孩子身边的实物为对象,设计了《学测量》这个活动,让幼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学习测量身边的事物,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体会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用各种工具学习测量。
2、认识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的工具去测量不同的事物。
活动准备:
尺、回形针、牙签、毛线等人手一份,测量作业单人手一张。
重点领域:
计算
设想和意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一遍,提问: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三兄弟呢?
二、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请幼儿说说可以用哪些东西来测量?
2、教师介绍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记录方法。
3、教师分配任务,幼儿自由操作。
4、小结。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测量什么的?用什么工具测量的?
三、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请幼儿讨论:测量到最后,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点,有的不到了一点,这样该怎么来记录。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这一点。问:他们的土地是圆形的,我们应该用什么什么工具来测量?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幼儿的表现,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认识各种测量工具,通过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每个幼儿都能大胆的运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
第三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知道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通过测量三兄弟的土地,让幼儿明白在测量过程中要选择适合的工具,这样才会更方便,更有效。
测量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进一步感知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2、学习测量物体的容量的方法,知道测量不同的容量要用不同的工具。
活动准备:
粗细高矮相同的杯子、碗、小桶(大小不一)、水、米粒、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水、沙子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少?启发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谁、沙子到底有多少?
2、讨论:用什么量?(用杯子、碗、小桶等)引导幼儿逐个分析是否可行。
3、教师出示两个粗细高矮相同的杯子(杯内盛有一样多的水),把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大碗中,把另一杯水倒入一个小碗中,幼儿说说现在水是否一样多?
4、操作、讨论。初步感知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5、幼儿练习实际测量。
1)测量沙子
2)测量米粒
6、讨论:为什么同样多的沙子(米粒),大小不同的杯子(小桶、瓶子)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交流总结:一样多的沙子(米粒)用大杯子(小桶、瓶子)量少,用小杯子(小桶、瓶子)量多。再次感知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活动延伸:在活动区投放各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由取用,测量不同的物体,比较测量的结果。
测量活动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测量活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
难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
下雨天狂风暴雨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对比,黑夜里闪电的光亮和街上彩灯的闪亮对比,水龙头出水多与少对比。
师:自然界中强与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与小雨;强光与弱光;水龙头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强弱。那么电流是否也有强弱呢?
演示:由一节和两节电池分别供电的一盏灯的发光情形。
师:灯为什么会亮?灯光亮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丝。用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灯的亮度大,表示电流流过灯丝的强。
师:电流与水流一样,也有强弱的不同,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电流的强弱,即电流。
二、新课教学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流过的电流强弱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师: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教师简介安培: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师:除了安培之外,还有其他单位吗?
生:还有毫安、微安。
师:它们如何换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大小一般不同。请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看课本上“常见的电流数据”,让学生读数据并讲明意义,比较不同单位的电流值,体会日常电路中的电流值。
2.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小资料中的电流值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用什么测量电流的强弱呢?
生:利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强弱。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灯泡亮度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使用前要校零;
规则2: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3: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4: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一”接线柱;电流值大于0.6a且不超过3a时用标着“3”的接线柱和“—”线柱;
规则5: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3.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总结:要能读出电流表的读数,应该看清三点:一是看清选用了哪个量程,从而知道满偏度所表示的电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几个小格,以及它们各表示的电流值;三是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活动:安排两个同学一组做游戏,用印刷的无指针的表头当电流表,竹签当指针,一个同学指一个刻度,并说出选择哪个量程,让另一个同学读数;或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电流值,另外一个同学指出选择哪个量程,并把指针指到相应的位置。看谁读数准确、迅速,看哪个小组合作好、学习愉快,作为奖励,让这样的小组在展示台示范。
师: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那么我们该怎样测量?
生:可以用试触法解决,即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则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测量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测量活动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