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培养同学的思考才能,通过作文的书写,很多人都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1
?年俗】
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国人都在过小年。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也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都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取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所以,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都会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积善得福,这项民俗活动使人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接连不断。从城市到乡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亿万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人潮汹涌,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强动力,是那抹乡愁,是萦绕在每颗心间的丝缕亲情。
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叫做“办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
面对丰盛的物质生活,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论多少,不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
年俗,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人心,荡漾在暖意升腾的阳春。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2
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和方式,而大连这个海滨城市也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过节方式。
在大连,人们都爱热闹,在劳动公园里张灯结彩。一般腊八节开始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我和家人到市场上采购年货,真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市场上的人摩肩接踵人来人往,小贩子朗朗上口的叫卖声让你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聆听,也是一种享受!今年的腊八节天气有些寒冷,但是热情的大连人们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寒冷而停下购置年货的脚步,每个人都热情洋溢奔走着,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跟在家人后面走走停停,边看边乐,心里的喜悦之情 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想每个人都像我似的,快乐着,幸福着!
腊八,家家户户是要做腊八粥的和泡腊八蒜,一早起来,爷爷在厨房忙着做腊八粥,我和家人开始剥蒜制作腊八蒜。整个房间里瞬间飘满了腊八粥的香气,诱人香味绵延好久!
腊月二十九,各大商场年货爆满,人也爆满,喜气洋洋的歌曲响遍每个商场,所以这应该算是除夕夜的大彩排了,有些回家过节的人早早关闭的自己的店铺,还有些不能回家过年的打工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对他们来说是个遗憾,但是在大连过年也算是稍稍弥补了他们心里的 缺憾,毕竟大连过年是比较热闹的!
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要贴对联了,说来也奇怪,贴上对联后立刻有了过年的气氛,红红的对联,吉祥的对子,看着就让人舒心,让人兴奋,年真的要来了!
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除夕了,这天早上开始就要忙活年夜饭了,毕竟是比较隆重的一顿饭,所以各家各户都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家家都是肉味飘香,分不清是自己家还是邻居家的香气,反正鼻子在任何地方都能闻见飘香的饭菜味道。夜晚渐渐来临,年也拉开了序幕,好戏刚刚开始,小孩子们都到大街上放自己购买心仪已久的小鞭炮和烟花,这个夜晚是属于烟花的夜晚,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站在高处,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个地方看哪个烟花,因为都是那么漂亮,那么绚丽。配着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灯笼,整个滨城也成了烟花和火红灯笼的世界。小孩子们放完鞭炮一般就回家了,因为丰富的年夜饭吸引着小孩子们肚子里的馋虫,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美食大餐就要开始了,美食美酒飘香,欢乐声交杯声响遍各个大街小巷,这就预示着年已经开始啦!
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这一天,大连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让人能看花了眼睛 。这一天,家家户户也要吃元宵的,因为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欢乐美满!
转眼,十五过去了,也就预示着年要过去了。大连一切都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上班的上学的,都各就各位啦!
年和快乐是一样的,总是悄悄地离开,但是也会悄悄地再回来,这就是大连的春节!我爱的春节!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3
?年味记忆】
年味是什么,是一串串印有文化习俗的音符,将其连接起来,就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歌;年味是什么,是生活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遥望家乡的乡愁与思念,沉甸甸的,无法忘却又难以割舍;年味是什么,是一坛陈年老酒,时间愈久,愈加甜美醇香;年味是什么,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是珍藏心底的欢乐与幸福……
每个人都有许多过年时的难忘记忆。在村里有句俗话:“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在生活困苦的年代,这种盼望愈发强烈,大人盼望着庄稼长势好,有个好收成,全家人不愁吃,比什么都强。平时生活再怎么苦,到过年的时候,谁家都要想方设法弄些好吃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过年总得要犒劳一下,过年时开开心心最重要。
年味是崭新的。新年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新期盼新愿景,都要以一个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去迎接新年。如果家里实在困难,日子过得再不济,过年时除了弄些好吃的解解馋,大人顾不了,小孩子还是得做身新衣,做双新鞋,图个好兆头。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大人的心里也会开心起来。
年味是忙碌的。小的时候,家里过年最忙的就是母亲了。母亲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吃喝穿用样样都得操心,事无巨细都得她去张罗,所以母亲不仅劳苦而且劳心。过年有关的所有事,哪一件都少不了她,不论屋里屋外,都会见到母亲那瘦弱而忙碌的身影。
年味是香甜的。以前我家上下七八口人,有时也会有缺衣少食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干的都是体力活,一日三餐根本不够消耗。平时还好说,只要能吃都能拿来垫肚子。过年的时候当然不能跟平时一样,各种美食佳肴,都要想方设法弄来。不论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家里的坛坛罐罐都要装得满满当当,除了家人吃,还要招待客人。正月里亲朋好友来做客,摆上一桌家常菜招待他们,就是对客人最热情的迎接。
年味是喜庆的。中国人喜欢热闹,像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更少不了。买张红纸请村里的老先生写上一副对联,写上期盼和愿望,只要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大门上,过年的喜庆气氛立马就有了。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再放些鞭炮,红彤彤的鞭炮纸屑飘散一地,这就是过年最热闹、最喜庆的高潮时刻。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回味那时的年味。总觉得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也许是因为亲戚朋友相聚日少的原因。一年到头平时的日子比儿时过年还要好,天天如同过年一般,心头自然就少了那种感觉吧。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4
?年夜饭,吃吃浦东“老八样”】
眼下已经进入农历腊月,离辛丑牛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要是你来问一问我们老一辈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年夜饭,你们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浦东的“老八样”。
说起浦东“老八样”,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吃吃浦东老八样》的演出,那亲切悦耳的乡音,欢快热烈的曲调,活泼风趣的表演,喜庆欢腾的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因为对浦东“老八样”有着很特殊的情结,多年前在我退休的那天,我特地请来我的侄子,他是一位厨师,请他精心地烹饪了两桌颇为正宗的“老八样”,另加一个什锦大冷盆,来招待我的几位同事和老友。离开供职多年的单位,告别朝夕相处的同事,我心中感慨颇多。但这两桌“老八样”,让大家大快朵颐,谈兴大发,我心中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消散了,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乡情友情之中。
“老八样”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菜式。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扣鸡地栗、羊肉金针菜、咸肉水笋、红烧鲫鱼和肉皮汤,当年,人们也称它为“八样头”或者“硬八样”。旧时办喜事,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就是单用这八样菜来待客的,肉皮汤则可以任意添加。富裕一点儿的人家,会另加一个什锦冷盆。“老八样”制作上颇为讲究。一是讲究刀功,以扣三丝为例,其所选用的精肉丝、火腿丝和冬笋丝,都要切得细而均匀,出笼后浇上鲜汤,就成了一道形美味佳的功夫菜了。二是讲究油锅的操作,肉皮、走油肉和爆鱼都得下油锅,走油关键是火候,须恰到好处,开得好的肉皮吃起来松软爽口,一咬一口汤。三是讲究浓油赤酱,如走油肉,从油锅捞出来后,要用优质酱油、茴香桂皮等经文火长时间煨煮后,才会皮皱肉香,酥而不腻。煮走油肉、红烧肉要数用钱万隆的特制酱油为最佳,故此民间有“一家烧肉满村香”之说。
而今,国富民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品尝浦东“老八样”已经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如今农家置办酒席和乡间的酒水一条龙,“老八样”仍是习以为常的当家菜。就连上海老饭店、老正兴和德兴馆等名店,也仍以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肉皮汤等几样本帮菜作为店家的招牌菜,浦东地区的“老八样”餐馆更是随处可见。
浦东,沧桑巨变,在原来广袤的阡陌农田上,已经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浦东来寻求发展,全国各地的特色菜系随处可见,而浦东的“老八样”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合当地人的胃口,更是因为它牵系着我们的悠悠乡情。
年夜饭,吃吃浦东“老八样”,感受时代变迁,品味乡愁和年味。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5
?小村里的年味】
在我心里,只有小时候在老家的年才叫过年呢。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鲁西北平原,地理位置偏僻,全村才200多人。那时候穷,村里的“首富”也只是修起三间砖瓦房。直到我9岁,我家才从原来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搬到了父亲单位的宿舍。没钱的日子大家自然处处都要节省,只有过年,大人们才把攒了一年的钱拿出来,买新衣服、买肉、买菜、买烟花爆竹……那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
我母亲过日子仔细,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赶集来买几块棉布做衣裳。等到年底,别人家给孩子买衣裳时,我母亲已经把我和弟弟的新衣裳都缝制好了。一直到我8岁那年春节,我和弟弟才第一次穿上买的成衣,我的是件浅藕荷色的外套,胸前别着一个金色花篮样的胸针;弟弟的是一身军绿套装。我们兴奋地跑遍全村,向同伴显摆着新衣裳。那时候虽然穷,可不必承担生活压力的我们却觉得很快乐。
随着母亲一样样把过年的东西买进家门,年的氛围越来越浓烈,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几次叮嘱父亲:“过年别打孩子。”还给我买了红绒花戴在头上,给弟弟买了二分钱一包的摔炮和两毛钱一挂的小鞭炮。一直在教初三毕业班的父亲终于放了寒假,借了姥爷的木匠工具,赶在除夕前一天给我和弟弟做了手提灯笼,让我们姐弟俩在除夕夜成为全村孩子最羡慕的对象。
除夕夜的秧歌队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从村头出发了,他们挥舞着大红绸缎把一年的劳累起劲儿地甩向天空,村里的人们跟着秧歌队,一路笑着、畅想着未来的光景。
秧歌队在村中间的大槐树底下放完烟花爆竹,我和弟弟看着冲过去捡“落鞭”的小伙伴心里直痒,忘记了母亲的叮嘱,也加入进去。可是,弟弟装进口袋里的“落鞭”响了,炸破了新衣裳的口袋,也吓懵了小小的他。母亲第一个冲过来,先拉起弟弟的手看有没有受伤,发现除了衣服没其它事的时候,率先破了她自己定的“过年不打小孩”的规矩,冲着我弟的屁股来了两巴掌,我弟嘹亮的哭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黑着,我们就被拉起来穿衣服吃饺子,也可能没吃完,拜年的大军就已经开始集合了,从辈分最大的太奶奶家拜起,一路走一路拜,随着膝盖上的泥土增多,口袋里的糖果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年龄大些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推让,嘴里说着不要了,身体却很诚实地不动,等着奶奶大娘们抓起一把或者几块糖塞进口袋,那一口袋糖甜了开学前的时光。
小村虽然贫穷,我们的父辈却有着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穷而辍学,我们几个同龄人,其中一个读到了博士,另外一个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还有六个是大学本科。
时光飞逝,在年年岁岁不尽相同的鞭炮声中,小村里的孩子们陆续长大,追逐着梦想走远,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奋斗打拼,也都成为了小村的骄傲。那个远处的小村变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小村的年也成为了我们记忆里最甜蜜的回忆。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自然得有美食相伴。那诱人的美食香味,便是我心中的年味。
这不,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各式各样的食材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街头。一车又一车的苹果害羞地望着你,粉粉的脸颊好像能映红半边天;梨子、桔子、柚子端端正正地坐好,等待顾客前来挑选;莲藕们伸出白嫩的胳膊,像是在对行人招手;许多只五彩斑斓的鸡,不顾自己一只脚被绑在柱子上,即将摆上餐桌的命运,仍在努力的啄食地上散落的米粒……超市里也是人山人海,好几个小孩欢呼着在人群中穿梭,爱吃的零食。新年的脚步若有若无地响起,年味,随着美食的露面悄然而至。
随着新年渐渐逼近,楼梯道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必说被擦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的楼梯扶手,也不必说精致的“福”字,崭新的春联,单是那楼梯道里的美食,就能让你享受视觉,听觉、听觉、嗅觉的盛宴:这家的炸酥肉,“滋滋”的油声响起,金黄色的酥肉带着金黄色的油沫儿,在油中翻滚;那家的排骨汤,浓郁的香气漫延几层楼……我家在包饺子,白白胖胖的元宝饺摆满了案板。看着妈妈的十指熟练地翻飞,迅速捏出一个漂亮的饺子,我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拿起一张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摆弄了好半天,终于捏出一个饺子。乍一看倒也是有模有样的,但没过多久,饺子就“聋子放炮仗”——散了。妈妈仔细地拿起我包的饺子看了看,又捏了几下,总算补救了回来。虽然样子还有些怪怪的,但好歹恢复了“正常”。妈妈笑着说:“包得还不错,但是这样的饺子是一下锅就散的。你仔细看我的动作,首先,馅儿不能放太多,否则包不下。合拢饺子皮之后,还有一‘压’一‘卷’……这样才能包得更好。”妈妈又包了一个饺子示范给我看。这次,我恍然大悟。知道了包饺子的窍门后,包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年味儿,在美食间酝酿,越来越浓。大家都一丝不苟地准备过年的美食。站在旧年的尾巴上,人们想用新年,用美食,给旧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新的一年绘出一个隆重的开头。带着希望,眺望未来,人们把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融进美食之中。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我们与舅舅家去婆婆家拜年。爸爸爱吃辣,妈妈爱吃茄子,舅妈爱吃青菜,而我和弟弟,得有羊肉串和可乐鸡翅才行。这些,婆婆都记在心里,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笑脸对笑脸,酒杯碰酒杯,以美食为媒介,大家过了一个团圆、热闹的年。饭后,我和弟弟瞄准了家里的零食,竞赛似的往嘴里塞。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屋子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
美食,拉开了春节的序幕;美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祝福;美食,见证了一个团圆热闹的年。美食,不仅仅是我心中的年味,还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色,它贯穿整个春节,成为人们心中团聚,幸福的代表。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7
?在年味里守望乡愁】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 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 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篇8
“三行情书”送给最美的“你”
寒冬已至,新冠疫情却没有“冬眠”迹象。手机上每日推送的疫情速报上,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时刻牵动着百姓的心。在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贡献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在这里,笔者想借此平台,为最美的“你”作“三行情书”,愿春暖花开之时,共享平安相聚之乐。
我在这边,
家在那边,
距离却阻挡不了思念。
——致不能回家过年的“你”
今年的春运正好赶上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减少人员流动,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扩散,许多地方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期盼已久、归意正浓的游子来说,“异地过年”可能难以缓解“倍思亲”的乡愁,但春节团聚的情感羁绊与春运大潮的潜在风险相比,家人的平安健康才是第一位。正如古人云,心安之处即故乡。天津市的7条举措温暖人心,江苏省的现金补贴优惠多多,陕西省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政府的保障犹如一颗安心丸,是全国上下同舟共济,筑牢防疫壁垒的动力源泉。总之,谢谢“留守”的你,有了你的配合才能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
我不清楚你的模样,
但却熟悉你的声音,
你认真的言语是这世上最动听的旋律。
——致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
你扮演了多个角色,入户排查的“赶路人”、民事调解的“知心人”、上门服务的“暖心人”……特别是今年冬天新冠疫情复杂严峻,全国多地不断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社区防控压力也与日俱增。从地毯式排查、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核实居民信息,到封闭管理,做好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再到全民核酸检测,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告知注意事项,你们“逆行身影”成为了这个冬天最美丽的风景线,你们的“再三叮嘱”是居民心中最动听的旋律。谢谢你,广大社区工作者,正因为你们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相信来日可期,团圆将至。
看不清你的面容,
但你白衣胜雪的背影,
却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美风景。
——致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
他们是一群站在守护生命最前沿的“白衣战士”。发热门诊24小时的彻夜坚守,换来的是病人及时诊疗后的安心、放心;扫码、测温、登记的严格程序,换来的是就诊群众进出医院安全、有序。他们直面病毒,奋战一线,为生命保驾护航。支援武汉时,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应”的铮铮誓言;全民核酸检测时,他们全副武装入户检测,虽衣着不便、脚步沉重,但却从未影响到核酸检测的进度。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坚守与奉献,看到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看到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医务人员的守护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支撑,向你们致敬!
家是情感的寄托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