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动笔写体会时,要整理下自身的内心感受,当内心有了不少新的感想,这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写好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1
为贯彻落实“践行训词精神,担当神圣使命,坚持五个不动摇”教育实践精神。下面围绕第一专题“对党忠诚,担当神圣使命”重要论述,对推动全面对党忠诚向纵深发展必要性、规律性。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党忠诚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增强党性锻炼,要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是知责思为,爱岗敬业,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知责思为,就是要尽心尽责,开拓创新,发挥最大的潜能,让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所干的工作精彩起来。为责任而付出是美丽的,它会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也会使人不断产生自尊自爱的推动力。
二是知荣惜誉,保持本色,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基石。珍视荣誉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荣誉。在荣誉面前不骄傲自满,做到知荣而惜,才不会永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会在成绩面前,这样我们的消防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
三是知足常乐,虚怀若谷,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度量。“知足常足,终生不辱;
知止常止,终生不耻”。知足常乐就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少些心浮气躁,多些心无旁骛。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不为诱惑所困。正所谓:为人俱知足,何处不安生?四是知恩图报,心存感激,是自古就有的美德。在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中,报恩的思想一直被人们所颂扬。《诗经》中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之说,古人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老百姓的话更直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人如果常念党组织的培养之恩、人民的哺育之恩、同志的扶助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的帮助之恩,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前进中就会增添源源不断……一个承诺,一颗初心,一生信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消防员,始终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人民,达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扎实、工作上落实,切实做到严于律己,务实进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政治上把握方向,工作上把握重点,感情上把握原则,生活上把握小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与行动与上级党委保持一致,对工作认真负责,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2
10月12日上午10时,由公安部联合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学习近平台共同举办了“牢记训词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公安机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主题云宣讲活动训词精神主题云宣讲活动在全网进行直播,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我们单位组织全体干警观看,以下是我的具体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指明了新时代建警、立警、从警、治警的政治要求、价值追求和目标方向,观看宣讲后,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警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践行使命的决心,淡泊名利,发扬不畏艰苦、克已奉公、乐于奉献的精神,用训词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风向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民警察。”
“训词就是号令、旗帜就是方向”。警旗承载着道真公安的忠诚信仰,是我们公安每一名人民警察的荣誉、责任和使命的象征。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公安民警,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坚决贯彻训词精神,牢记使命,忠诚履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永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忠诚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字字重千钧、句句含深意,不仅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公安队伍的殷切期望,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重托,我是今年刚通过公开招聘的合同制警务辅助警员,穿上警服,我就是警,将会时刻牢记训词要求,把警旗竖在心里,把殷切嘱托记在心间,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做到“用心、细心、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和行动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优秀人民警察为榜样,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警察事业新篇章。一定严格践行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按照“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奉献自己的力量。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3
大家好,我是县消防大队的文员xx,很高兴参加支队政工微信推出的“彩色消防”朗读栏目。
11月9日,我认真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认真聆听了总书记的训词,仪式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环节无不触动着我的心灵,强烈激发了我作为一名消防文员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提出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消防工作者,学习好、落实好、践行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四句话”总要求,是我们每一名消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牢记训词、践行训词,切实把训词融入血脉灵魂、化为忠诚信仰和政治自觉,坚决维护核心,对党绝对忠诚,自觉看齐追随,信仰如一,积极适应新体制,聚焦提升战斗力,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的战斗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切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转化为投身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强大力量和自觉行动,真正肩负起国家队、主力军的时代重任,续写新时代消防救援事业新荣光。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4
通过学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层建设纲要(试行)》,结合自身岗位,就如何贯彻落实《纲要》,努力提升队伍按纲抓建、指战员按纲履职的能力水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信念意志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新时代国家队主力军应急救援队伍的一员,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对我们提出“四句话方针”总要求,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我们来自于人民,饮水思源,回顾共产党的人的光辉岁月,共产党人凭着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路披荆斩棘、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共产党人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服务宗旨。我们作为新时代应急救援队伍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奋战在各类灾害事故救援第一线,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当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时,不管多危险,都能看到我们逆行的身影,在很多救援现场,人们总是问我们怕不怕,大家的回答都说哪有不怕的,只是当时没想那么多,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冲锋在最前面,这靠的也是我们坚强如铁一般的信念,身为新时代消防救援指战员,我们必须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多补补精神之钙,始终做到信念意志坚。
二、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当前形势,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为消防救援事业的发展建设舔砖加瓦,做到“四能四会”,补齐自身能力素质短板,积极开展指挥技能、技术战术、信息化知识学习、应急救援理论相关学习。对于短板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队伍实战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本领。
三、严格按纲抓建、按纲履职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纲抓建,按纲履职。在队伍管理、经常性主要工作等工作中要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不能降低相关标准要求。作为指挥员要严格对照相关标准,对标自身工作岗位职责,严格按纲履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身先士卒,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纲要》为工作依据,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严格按纲抓建,按纲履职,切实把工作做好。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新平台、新机会,新时代,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望过去,从缀满甲骨文的钟鼎到布满烽火印记的长城,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历史的书写从未离开过青年的热血、责任与担当。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的永续奋斗。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之关键所在。
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立鸿鹄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勇于担当,做中华文化的坚实弘扬者。广大青年唯有坚定信仰,坚执信念,坚持信心,方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当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表达、陈述自我时,中华儿女已然在全世界面前奏响前进的序章。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代青年应当树立“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责任与担当,紧跟时代、肩负使命、不断学习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坚守文化传承、扛起民族精神的大旗,塑造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理念。当代青年更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起引领中国发展和复兴的青年精神、青年价值和青年力量。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6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采取各种“硬核”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以责任和担当筑起了疫情防控堤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未感染群众”也准备抱着“试试看”“反正街上没人”“出去晒晒太阳”的心理去“以身试毒”。如何抵挡“麻痹”“侥幸”“焦躁”的“心理飞沫”,守住全民战疫阶段“战果”,还需各地政府和党员干部继续压实责任,多措并举,为群众戴好“护心口罩”,直到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最终胜利。
拴紧为民“两端系带”,抵挡“麻痹心理飞沫”。连日来,在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已成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蔓延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管制和隔离时间的延长,很多群众也没有了武汉“封城”之初的惊慌,慢慢放松了警惕,“反正我没事”“有什么可怕的”心理也有所显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窗口期”,全民提高警惕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中央决策部署要求落实到最末端,把自己与群众的“两端系带”拴紧拴好,“软硬结合”抓好宣传与排查,切实克服麻痹思想,把“反正”心理彻底消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紧压醒民“金属护条”,抵挡“侥幸心理飞沫”。随着季节的变换,春天真真切切踱步而来。居家隔离一段时日,再见春日暖阳,恍若隔世,一些人也开始有了“出去晒晒太阳”的想法。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初期“没有证据显示人传人”,到目前指出“可能造成持续的人传人”,甚至可能发生变异。所以,迫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审慎态度,把疫情看得严重一些、把疫情蔓延的风险估计得大一些,坚持“点面并重”,紧压防控“金属护条”,让“耍大胆”“不设防”的“侥幸心理飞沫”无法“入体”。深入动员群众彻底抛弃幻想,把防控措施落实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严严实实织好全民“防控网”。
拉开困民“中间褶皱”,抵挡“焦虑心理飞沫”。近些天,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然后浏览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新增多少确诊病人、官方发布的确诊病人行动路线、医疗物资是否充足,每遇“重点”赶紧看看自己是否“入列”,甚至有的人只是平常感冒也不敢出户,怕“被隔离”。加之不能走亲访友,不能逛街旅游,甚至怕口罩不够用,出门散步都是能免则免,“忐忑不安”“看报道就流泪”的焦虑心理也有所见。所以,需要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力量,坚持线上与线下咨询相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安定并重、确诊患者与疑似人员心理辅导相结合,做好战疫期大众心理干预工作,把困扰群众心的“中间褶皱”拉开,聚力增强“镇定感”,确保安稳“过关”。
总之,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全民之战,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引领群众在疫情应对上不“麻痹”、不“侥幸”、不“焦虑”,出“实招”“硬招”防止出现掀开“护心口罩”随处“裸跑”的现象,真正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在这场“疫考”中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篇7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创意、创造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知识资源的国家,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相反,一个缺乏科技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创新能力,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依靠教育、教师。为此,我国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未来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用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疑问;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面对日益逼近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就必须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挑战。
使命与担当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