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有助于培养坚韧和毅力,因为我们可以从挫折中奋发向前,通过写心得体会让我们更积极地探索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5篇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篇1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篇2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中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是家族中长辈对后辈的默默影响,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家就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妈妈告诉我,做人一定要孝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要学会孝敬长辈。记得两三岁那年吃团圆饭,看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我垂涎三尺,忍不住伸出筷子去夹。这时爸爸妈妈立刻制止了我,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学会尊敬长辈,好吃的东西,一定要等爷爷奶奶他们来才能一起吃。”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那时还不明白话中的真正含义,但我还是乖巧地安安静静地等长辈们来。从那以后,“孝”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渐渐生根发芽。

外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只要一有空,妈妈就会带着我去看外婆。由于外婆说话不太清楚,妈妈总是贴近外婆细心聆听,猜测外婆的意思,陪她聊天,耐心地照顾她。妈妈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含义。此时,“孝”的种子已在我心里开花结果。现在我们中学生,并不能也没必要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孝敬父母,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说,为人处世要讲礼。

“礼”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小家人就教育我要讲文明懂礼貌。一次爸爸带我出去玩,要问路。于是爸爸微笑着向一位叔叔走去,“您好,请问附近的……”那位叔叔看上去比爸爸还年轻呢,爸爸仍用了尊称,最后还不忘说“谢谢”。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带给他人温暖和尊重,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以后不管在家在外我都会牢记家风,注意礼仪。

奶奶教育我,要勤俭节约,勤劳能干。

奶奶是个勤快的人,每天都会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以前我吃饭总是掉饭,“天上一半,地上一半”,奶奶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费粮食。奶奶心灵手巧,总是修复旧物。被子这里缝缝那里补补便继续盖,衣服也是打着补丁。奶奶还特别有创意,经常旧物改造,废物利用。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可以缝一个小枕套,奶粉罐绑在一起又是一个凳子。从奶奶手中出来的东西既美观又实用。她还叮嘱我们要随手关灯关风扇关水龙头,久而久之,我们都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家风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中,我还学会了做人要善良、宽容、诚实等等,我会铭记家风,并将家风发扬大。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篇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受悠久的儒家文化熏陶,形成了我们仁义、宽厚的个性和忠诚国家、孝敬父母的观念。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良好家教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育与传承良好家风家教从我做起,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宽厚待人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也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品格的培养教育。比如,教育孩子不要斤斤计较,教育孩子对人不要尖刻,应该多体谅他人等。邻居老张经常来我家借东西,过年时有一次借我家的梯子打扫家,归还时梯子的支腿因使用不当弯曲变形了,我没有生气也没埋怨,安慰了邻居之后,找人重新矫正修好了。老公说让邻居出点维修费,我劝住了老公并暗示他孩子在一边,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宽以待人的好榜样。孩子开始还发牢骚,埋怨邻居借啥坏啥,看到我的态度后就一边玩去了。类似的经历不断地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良好的影响。当孩子喜欢的玩具被小朋友玩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是尖刻的言语和肢体动作,而是理解和宽容:“没关系,我爸爸能帮我修好的,你以后玩玩具可要仔细小心点”,孩子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社会发展不但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精诚合作的精神。培养孩子好性格,好品质,学会与人合作,戮力同行,将来才能有大作为。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们经济压力不断增大,都在追逐买房、买车、孩子上等等物质利益的同时,价值观发生了转变,被各种功利心所绑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忽略了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有着密切的关系。仁义、助人、涵养常常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多读书、读好书,依靠书本知识和德育书籍的书本教育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忠诚国家、孝敬父母,做守法、自立、正直、感恩的人的有益途径。我自小就爱读书,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孩子也把读书作为一个接触社会、知书明理的好习惯。在读书方面我舍得投资,大约每年购书的花费就达1千元左右,现在我家的藏书有好几千册,根据孩子各个成长期的认知不同,我给孩子购买了婴儿画报、幼儿画报、科学画报、儿童文学、儿童实用文摘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书籍,孩子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忠诚自古就是一种美德,忠诚国家是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从小教育孩子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热爱我们的祖国。每星期一孩子坚持早到学校去观看小学里的升旗仪式,并自豪的跟我说:妈妈,这是中国的五星红旗,祖国的红旗,我们大家的!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里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能做到关心朋友、同事,才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在教育中我很重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自组建家庭以来,我们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家庭团结和睦,关心老人、孝敬双方父母,嘘寒问暖、添衣置袜。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三岁时,下着雪奶奶从老家给孩子带来笨鸡蛋,由于天气寒冷加上汽车颠簸晕车,奶奶一进门表现出很累的样子,我去拿暖宝充电的时候,孩子端着他的小水杯,从饮水机里接了满满一杯温热水(家里有孩子我把饮水机的温度始终定在50度),一步一步慢慢的往前挪动到奶奶的床前用稚嫩的语言说:“奶奶喝水,多喝热水不感冒!”当时感动的婆婆眼圈红了,我虽然也很吃惊、很感动,但我认为这是应该的。让孩子了解我们做父母的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篇4

说起家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靠自己。这感受的由来还要从父辈们的事情说起。

我爸爸兄弟三个。由于家庭贫穷,我爸老大,必须回农村老家照顾弟弟们上学,放弃了在南海舰队留员(当年全军只有一个名额)。我的叔叔们比较争气,都考学出去了,大叔在潍坊电厂,小叔在河口区政府。叔叔们参加工作后,条件都逐渐的好了起来,可是家里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要求不做违背原则上的事情,家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

小时候,家里种苹果园,叔叔想通过单位给帮忙处理一些苹果,爸爸每次都是拒绝了。因为他的原则是——违背原则的事不要做,挣钱要赚踏实钱。

后来,我和我哥逐渐长大,一直没有享受到"有关系"的好处。我大叔当时在潍坊电厂电校当校长,上完电校即可安排在电厂上班。能有到电厂上班的机会在那时别人都很羡慕,说我家以后孩子上班没有问题了,但是我爸不让我们去,说别人谁去不管,你们就是不能去,要好好的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度过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参加工作以后,我起初也想通过长辈的关系,能够给找个好点的工作,但是被叔叔拒绝了,自己出去闯荡吧,不然早晚就吃亏的。

当时我还非常的生气,很羡慕别人的亲戚朋友给找的"捷径",感觉比别人高人一头样子,特别是在我们村里也有个在电厂上班的同姓叔叔,给老家兄弟们又是找工作,又是帮忙做生意什么的。就在前年的时候,那个同姓的叔(正处级干部)被检察院带走了。这时才深刻的体会到,父辈们坚持不照顾、不走捷径,而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方乃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篇5

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甚至是今天个别有名望的大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这些家风、家训来聊聊时,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如此云云。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每当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处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尽管房屋已是老旧简陋,但有了这些穿越历史的家训,才更能显示出房屋主人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的传承。“忠厚”与“诗书”,就是中国古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古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一种图腾符号。

我国古代重农桑,“耕读传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然而中国历大多数老百姓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透过历史来看,每个家族好的“家风”都称得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信仰,所以“耕读传家”就是在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中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风了。“耕读传家”不但让国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国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了。

历能够传承数十代、辉煌不灭的家族是不多见的。大多是显赫一时,后因家风不继,子孙不能够维系家风,或是世事变迁大难临头,使得家族分崩离析,瞬间灰飞烟灭,给后人留下“俱往矣”的无限慨叹。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得一样苍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曲残香,就会又给我们漂浮出了历曾经的那份感伤和苍凉。然而在今天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还能有多少“蛙鸣稻浪,诗书吟唱”可言呢?渐行渐远的“耕读传家”也许就只能成为当今世人的无限乡愁吧。

有幸读到《曾国藩家书》,全书以“重德修身”为宗旨,真实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着子孙后代。曾国藩对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也让崇尚礼仪的儒士大家称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习劳苦为要义;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尚俭;治家注重:考、宝、早、扫、书、疏、鱼、猪8字;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曾国藩家书》可谓概括了中国古代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无论是从修身持家、交友教子、还是处事理财、为政治学等都十分的详实细致,对于我们现世也不愧为一部生动的生活宝鉴。这些教导对现代人仍有教育指导意义,也令现代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被“官2代”“富2代”坑过的“爹”们感想颇深吧!

生活中我们要懂敬畏,做人要有底线,这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总结出的教诲,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线的今天仍有无数中国人在坚持。我们必须坚持好的家风,好的家风能够培育出家之骄子、国之栋梁;树立好的家规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品行良好的国之公民。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孩子5篇

家庭教育写心得体会5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5篇

学生家庭的教育心得体会5篇

家庭群教育心得体会通用5篇

关于家庭教育心得体会5篇

家庭教育实践心得体会5篇

家庭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

社区建设调查报告5篇

党风建设的个人总结参考5篇

家庭家教建设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