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和思想,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质8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浅层次的童话故事——然而静下心品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远不是我想象的那般,这似乎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关于哲学的体悟。

主人公苏菲,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来信,改变了她的整个生活,一股关于哲学的神秘色彩也在此缓缓拉开。哲学是深奥的,一个个有关哲学的问题,看似空虚、空洞,让人难以捉摸,但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言语,思考片刻,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与困惑。没有人能够解释明白“我是谁?”也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世界、生命的起源,但这却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一切从无到有,一切都充满了巧妙的辩证关系。

在此,我也看到了那些关于神的传说,那些远古时期变幻莫测的故事,那些为了哲学献身而终日思考的哲学家。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内心的不同想法,敢于有自己独到且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掌握自我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奥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被译成很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长期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哲学的兴趣与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苏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场景,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所有的画面都会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与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我们也是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挪威乔斯坦·贾徳《苏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时五十五分钟时间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这本书会不会随着虚拟数据的撤销而烟消云散?到时我该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还是只是梦游了一番。

于是,非得去书店买一本纸质的《苏菲的世界》回来,才心理踏实的觉得自己确实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被乔斯坦·贾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苏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时间里,我跟着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在我一直为苏菲所遇到的奇异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时,我感觉苏菲就是一个邻家女孩,正经历着一段奇遇,那时,我的心情随着苏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点看清那个在明信片上出现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个糊涂的父亲——把生日礼物托给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菲转交——的十四岁女孩席德的真实身份。可是,随着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自己被席徳的父亲——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的少校——控制并作为女儿生日娱乐的礼物时,我的心也随之纠结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神”一样的人物呢?居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够预测到艾伯特和苏菲的行踪举动,并随意调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吝啬鬼等等,来帮助苏菲理解某种哲学思想。那些时刻,我分明感觉到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而席徳与她的少校父亲只不过是那面魔镜里的一个影像而已。

当以为是影像的席徳与她的父亲慢慢浮出纸面,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地球上时,苏菲“突然领悟到了生命只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于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虑”之中。我是真实的存在吗?“如果我们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就没有权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们心有不甘,于是艾伯特和苏菲开始了试图反抗少校的控制的历程,最后在花园宴会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说起来真的极具反讽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乔斯坦·贾徳笔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我却为苏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运而感叹,为少校操纵他们思想而紧张。既然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创作出来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说,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实的却并不存在,我又何必感叹他们谁是存在的谁是不存在的呢?萨特认为:“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学家创造出来的人物纵然再鲜活,富有生命力,却始终不是由人物自身创造出来的,归根到底,都是虚无。然而,他们又分明存在,苏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后,开始了秘密赶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个格林童话故事来的老妇人,老妇人带领他们走到一小块林间空地,那儿有几栋姜饼、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里有一群人在跳舞,“其中许多苏菲都认得,有白雪公主和几个小矮人、懒杰克、福尔摩斯和小飞侠。小红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儿。许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围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灵、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苏菲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巨人。”

原来,这又是另一维度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家创造出来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灵魂总该有个安顿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车时,看着车载视屏里的深海里五彩斑斓的鱼,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这些鱼存在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来游去?扩而大之,身边的花草树木、飞鸟虫兽,乃至自然万物,它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寿命长如山川,短则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点缀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镜,造物主透过魔镜能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轨迹活动?而现在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明了电影电视,让人类可以看到动态的我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否就是书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如果造物者是一个魔术师,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类是不是就是魔术师演变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幻影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人类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终归都是一个个虚无的影像罢了。两者生存的空间也该是平行空间吧!炎热的夏夜,人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当我们注视着银河中一颗距离我们有五万光年的星星时,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星球在五万年以前的情形。”此时,你是否有种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文望远镜对着你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你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

人生如星尘,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在《苏菲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徳用巧妙的方法讲述了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满意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你是谁?”这就是苏菲世界给我的一个很简单但是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

就像主人公苏菲一样,在她的生活中简单的语言加上离奇的故事就为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当一本书真正的被读完时你会发现我们对自己都将有一个很不解的困顿,我们是谁,我们真的存在吗?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又将去向何方?有时自己就试问自已,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迄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种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这些问题是那样的深奥,不过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在读书在扩展自己的视野,不论是生命的还是心灵的。

我原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用哲学思考着世界,在我们的世界用心过好每一天的生命。欢喜也好哀愁也罢,学着自己书写自己的生命哲学华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 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世界从何而来?

这些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世界像魔术师从宇宙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们像是白兔皮一毛一上的微生物。”虽然把人类说成是微生物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还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类则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谁也无法否认那个魔术师的存在, “哲学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顶端,俯视世界的人。”他们提出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思考着整个宇宙。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之间的故事,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黑格尔、达尔 文……这本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这本书牵动着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向兔一毛一的顶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有没有灵魂?人类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可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并试图解 决这些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又否认了世间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谜一团一逐渐被揭开的同时,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真相总是让人战栗。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 写给女儿席德的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们都只是虚构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们没有灵魂,那我们呢?我们也是 真正的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吗?或者我们也是某个书中的人物,别人透过我们说话、行动、思考?我们只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企图看清整个白兔和魔术师。

哲学教你质疑一切,哲学教你用辩证的方法思考,不要妄下定论,哲学教你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发掘出那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无比的问题。当你在世界上生活了 十几年,对周围的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不过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你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你很可能只是别人书中的一部分,你可能只是别人一大 脑中的脑电波,你周围的一切都可能是虚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十分残酷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7

一本给年轻人的哲学读物,让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以童话般的口吻娓娓道来整个哲学大厦,太温暖了。

作者写作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书里面少校创造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给女儿席德以哲学上的启迪,少校书中的苏菲在她的世界发现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不禁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样是写给小白的一本从苏格拉底以前的时代梳理至当代的哲学思潮的读物,但这是一本让你有所思考,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的书。

太喜欢书中的这段话了“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思索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而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当人们追寻这些根本问题的答案时,他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我们最后之所以能登陆月球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好奇吗。哲学是科学之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8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对于以前没有读过关于哲学书的我,第一次看《苏菲的世界》并没有觉得很困难的感觉,反而是很熟悉、很实在的感觉,让我更加喜欢哲学这一门课程。从前总觉得哲学类的书很无聊、很古板,不过《苏菲的世界》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哲学的初学者更加热爱哲学。书中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让人无法自拔,一看下去就想一直看。

哲学是一个很抽象的学问。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而在《苏菲的世界》中,讲述了整部西方哲学史,虽非学术性着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作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人生,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界,也不应只是金钱、荣誉与成功的世界,它更应该是一个充溢着理想与奋斗、追求与梦想、好奇与探索的世界。不要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必然,为什么纸张便是白的?你又是谁?天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是怎么诞生的?从无到有,这本身便是一种不可能。一切都充塞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

关于未来的世界的作文7篇

我们的世界作文7篇

平凡的世界分享心得6篇

观世界世界观作文8篇

读平凡的世界心得5篇

世界充满爱的作文6篇

读平凡的世界心得优秀7篇

读平凡的世界心得推荐6篇

世界读书日的活动总结6篇

读平凡的世界心得模板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