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学创新和创作风格,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绪,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资本论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2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3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的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4
记得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增加人的修养。我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今天我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一共有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我记得有老师说过“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但是事实却不一样。
?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上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卷是对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他只有在这种连续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
第三卷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的缝隙,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层面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读完《资本论》我知道我们需要提高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对时间再劳动生产上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出了日常的学习之外,我们应当适当的做一些时间管理。
另外我需要更加认真的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中得到成长。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5
?资本论》的第一次阅读完成于大约07年6月,“现代经济学”素养的缺乏,并不妨碍理解这样的文本。但是哲学素养的缺乏显然成为极大的阻碍,文本谈论了太多抽象的“形态”、“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当时的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曾迫使我不得不转而开始阅读一些辩证法方面的材料。时隔4个月,在依然缺乏自信的情况下,我想稍微检验我在此前在两个方面的阅读。部分地,也可以作为年终时重读《资本论》的一个提前的准备。
作者写道:“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又写道:“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
此前我的理解却是:从商品、货币到资本化的商品和货币、虚拟资本,所有这些属于价值形式的范畴。柄谷行人在《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讲理解“价值形态论”是理解《资本论》的关键。我的第一次阅读没有给“价值形式”以足够的重视,更未发现什么“价值形态论”。这将是我的第二次阅读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作者写道:“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近于一些琐事。”指的是“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这样的“经济的细胞形式”。柄谷行人在他的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表面的同一性和本质的差异性同在,后者是关键的。琐事并非琐事。
作者写德国“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这并不是作者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作者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刻画事实,而不是表达对资本主义的喜爱或者憎恶。作者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是对苦于发展和不发展的解释。
作者接下来写道残酷的剥削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在有着统计数字的英国,也在于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紧接着写道“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由于欧洲工人受到激励从而起来抗争,首先是英国发生明显的变革,这“已经十分明显”,作者认为将“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资本家是逐利的,“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并非统治阶级由于某些思想家的启发而领悟到了更为人道的形式,统治阶级随时都可能领悟,时机取决于“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因此”,作者紧接着写道,“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无疑,这里是说希望借助于叙述(使得统治阶级采取较人道的剥削形式的)英国工厂法的之所以发生,来启发其他国家的工人去采取相似的斗争。“一个国家”、“其他国家”这里指的当然都不是笼统的整体,不是统治阶级,而是指工人阶级。我认为,作者本可以明说,但是他莫不是没有摆脱泛灵论的影响?一个“国家”怎么能是进行“学习”的主体的呢!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里的叙述上继续着文学式的、泛灵论的缺憾,一个“社会”怎么能是进行“探索”的主体呢,作者无疑是应该说工人阶级(或其思想家)探索到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了规律无法但是无法改变它,却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分娩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痛苦。
“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作者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固然在感情上,革命者马克思憎恶剥削者,但是具体的剥削者个人,在他看来却仅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这种认识造成一个豁达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但是也导致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唯有消灭“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才能消灭剥削者;只消灭生产关系,而不消灭肉体。
所以,工人阶级的革命是暴力,但绝不能同于血腥的屠杀。工人阶级的革命者既憎恨敌人,却可以毫不矛盾地爱着敌人。
“……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奴隶制得以废除以及资产者为什么废除奴隶制,其缘由在于他们主张一种于资本主义有利的变革。其次,尽管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辩护者黑格尔)惯常于反对变革(主张稳定),但统治者的反对变革也无非也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而不因为任何抽象于利益之外的理念本身的正确。
资本论的读后感篇6
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资本论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