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启迪思想的过程,书写读后感,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1
我读「老子」体会到,古本「道德经」中的「法物滋漳、盗贼多有」,意为”礼制越多、盗贼越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为”最有德的治国之道,就是君王不搞德政”。「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意为”积极参导理制,百姓不响应,则朝廷官员就卷起袖子,对百姓强拉硬拽”。上礼之君重礼崇教,以”礼”管教百姓,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百姓不胜其烦,所以老子反对孔子的”礼制文化”。老子的”夫礼者,忠信之溥,而乱之首也”是对朝庭传统的批判,是对当时中国的主流政治思想的彻底否定。当孔子就”礼”问老子时,老子得出了”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的结论,反对对百姓生活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没有理想就是最大的理想---遵循自然的法则。当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欲望太多,太想有所作为,不能用真本事体现作为,那就搞歪门道做秀「一个大学校长不做该做的事,带着记者跑回老家,向老娘跪几个钟头在报纸上标榜自己」。中国文化就是太鼓励「出人头地」、「名垂千古」、「光宗耀祖」,孔子能够利用人性建立人性的欲望,并通过帮助君王强其国,而得名于天下,再辅佐用「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可不死」的「孝」文化来把天下人都逼迫为伪君子或狗崽子。
所以老子并不赞赏孔子的治国之道,这种强权文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中能够获胜,但是自然的力量是长远而强大,其绵绵如水、源远流长、不骄不躁,历尽沧桑、看透大道法则,而从不改变自己的性质。
当今的西方人,尤其是环保主义者都叹服老子崇善自然的哲学思乡,研究中国的道德经,并回归自然。我常常感叹中国20xx多年前的这种反特权而追求自然、平等、自由的朴实哲学。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古老。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够以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回归自然。农村以村为中心,城市以社区为中心。每个村、每个社区自己管自己,自己滋养自己、自己作践自己,天下也就平衡了。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2
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时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动。 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及时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3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良心可以抛弃了。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多则惑”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须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如果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再三。最终确定后,如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见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
大妈就埋怨了,难道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需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吗,难道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抱怨,但,确实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负”,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样看来,委曲成全了吗?
所以我认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4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5
天地无名:天尊地卑,天虚地实,虚则至贱,实则至贵。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宁。天无以清而贵实将恐裂,地无以宁而贵上将恐发,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是故尊当以守卑,贵当以守贱。天尊以虚故清,地实以卑故宁,侯王居高而自谓孤、寡、不毂。
治国无执无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来阐述。弓身(天子)制定执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虽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实则手(百姓)在执弓,故弓身攘无臂,执无执。
方向对了,弓弦(三公、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标手(百姓)自然愿意去实施完成,弓、箭(百官)无执而手(百姓)执箭拉弦尽其力去完成目标。手(百姓)执弓、箭是为民主;若弓、箭执则为非民主,是专制。弓者为道己日损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为无为,使箭者发挥才干射中目标。故弓身弓弦无执无为,箭者无执有为,手者有执有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为,事倍功半,则施政目标难以达到,为者必败之。若弓者有执,则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执者必失之,民心必乱,百姓畏势不畏死而重物质享受而多远走他乡他国(远徙)。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必败之,执者必失之。
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治国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义、上礼、前识者。
(1)弓身无执无为(道者),弓弦无执无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德者可谓贞臣,道者宜为下,故名德道经。
圣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藏富于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难得之货(不贵难得之货)。
上位者俭己而不奢,不铺张浪费,则能渐除奢华浪费之风。
圣人不欲见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圣人功成而不居并归功于下,圣人使己无功,下欲亲誉之而无能名焉。百姓都说:我只是做了理所应当做的事,而不争功(我自然)。上下皆不争功,故老子曰:圣人不尚贤,使民不争。
以其不争,不居功,故道者德者无为而无以为。上功成不居,则民不争。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当自谓孤、寡、不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国大民众而守之以寡小(小国寡民),则大国能兼畜小国,大国小国各得其所欲,则有核弹、导弹等百倍于人的军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车船等工具远走他国他乡以求丰厚的物质生活,车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归于纯朴,结绳记事以立约而民不会不守信。
(2)弓身无执有为(上仁),为者必败之;弓弦不能尽其才,下亲而誉之。
上仁之君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合一,无执也。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上仁之君施政目标有所达到,则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亲而誉之,下亦必争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为也,用人有误,不能尽用人之才能,勤政为民,败于有为而不能无不为,施政目标有所不能达到。施政目标未能达到,故民无以为。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3)弓身执者(上礼),执者必失之,弓弦无执有为(上义),下畏之。
执者之昏君用无执之能臣,故为上礼。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与上礼进行对比,弓弦能劝谏上礼之君,有所调整而无执为民,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执者之君高税食于民,损民之不足。民知其恶而畏其势,民畏势而贿,长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权谋利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败。故国君不可用私权使百姓畏(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鱼脱于渊则失水,君使民畏则失民。大国不可恃强使小国畏,大国宜为下。
民用不足,民观上奢华,必追逐丰厚的物质生活,制造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图利(奇物滋起),伪造各种民用不足产生的难得之货,偷盗成风,法律多因执者之官太多而难以执行,百姓畏势不畏死,虽有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故曰:上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执者攘臂而扔之(前识者),弓弦执者,下侮之。
执者之君强推与民需相背之政,无执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为前识者。前识者自见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夫使众畏以至于恶贯满盈,则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焉(安)有仁义?智慧出,焉(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安)有贞臣?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试解:刍狗者,敬而用之于祭祀,天地当爱万物为本,敬而用之。天地无名不以己仁,致虚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恒道,废之而无道。无名非恒名,失之而有名。(无执无欲不以己有德谓无名)。
老子三宝:夫盗跖为盗以图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俭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为天下先而为是谓义勇,慈勇敢为天下先而乱为是谓乱勇,舍慈而勇是谓盗勇。入先出后以盗财物,舍慈而勇也,盗勇也。分均,图结党也,结党以使众畏而为强梁者,结党以谋私利而使众畏而失众,不知也。为盗而自以己有功自夸己圣是为敢为天下先也,夫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夫为盗而舍三宝,是谓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无执无为,弓弦无执无为。孔子:弓弦无执无为,箭无执有为。墨子:箭无执有为,手有执有为。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篇6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