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讨论,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书籍的喜爱或者不喜欢的原因,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放学后,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放学后,读后感篇1
看到裕美子接电话那些细节描写之后,我就猜到她出轨了,之后警察查了那么久也没找到是谁开车要杀前岛,我想到应该是谋杀亲夫。这个情节安排真的有点无语,日本是不能离婚还是咋的?如果是因为被逼着打掉孩子而起的怨恨,最后也没交代这一点啊?
这个杀人动机也是让我惊了,有一点荒唐又有一点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又特别敏感,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又有着一直不可言喻的羞耻感。记我上学时班上有女孩子来大姨妈被男孩子发现了,会被男生各种讨论,各种笑弄,反正特别尴尬特别难堪。惠美这个更不得了,zw这种事情被两个男老师看见实在太难为情,那种羞耻感是很难承受的。书中通过惠子之口讲述了惠美集训之后的心境,无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人知道,感觉每天被人“视线强暴”,无法忍受地想象着这两个老师是如何地yy自己如何讨论自己。那到底该怎么办呢?让他们闭嘴啊,让他们消失,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
想到我六年级日记被一个女生偷看了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气死了,我记得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气得边哭边走还边撕日记。当时就想骂死那个女生,又特别害怕她会把这些都告诉别人。我都忘了自己写了啥,大概是喜欢谁、讨厌谁之类的,当时觉得是天大的事。后来在班上我最怕的就是面对那个女生,不过很快小学就毕业了,老死不相往来。
小孩子的羞耻心呐,那些敏感的小秘密啊,也是需要保护和理解的。
放学后,读后感篇2
本书讲述了校园私立清华女子高级中学的两起凶杀案,两名老师先后被杀死,然后各种推理,各种误导,各种不停地寻找凶手,最后结局出入意料。
故事设计得很精巧,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到最后才揭示真相,却是完全想不到的凶手和杀人动机,两名女学生合伙杀死了两个偷窥的教师。
这本小说的主体是在学校里,而发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学后,那些大人们认为的纯洁孩子,其实,远比大人们想象的复杂,她们很天真,可是有时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书中所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很难预测她们的行动。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我从未预测到她们的行动——这一点,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当老师都相差无多。”
在对杀人动机的追寻中,男主或者读者不解,也许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就像帮凶所说的“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本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放学后,读后感篇3
以前写书评非常标准:写某本书写了什么,想告诉我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现在不想写那样中规中矩的书评了,毕竟我的书评一般也就自己翻翻看看了
一个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同学以为我看过就直接跟我讨论这本书,但是我真的没看过,赶紧翻开看。
书中有一个矛盾是:在村桥和竹井看到惠美ziwei后,他们无论怎么做在惠美眼里都是一样的,要么他们死,要么她死。所以,在透过门缝看到的那一瞬间,结果就决定了!
至于说一个高一女生为什么那么早熟,我不想讨论,不知性教育与性行为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并没有。书中对高中的友谊写的非常到位,明知在做一些不应该的事,甚至非常可怕,也要帮助朋友。那时候的友谊很简单,她是我朋友,我就要帮她。
说到前岛的妻子裕美子,婚前两个人都是非常独立而且嫌麻烦的人,这点可以从他们工作时的交际看出。但是婚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两个人的生活,裕美子做出了改变,但是前岛并没有,观念的转换在婚姻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插句题外话:日本真的不能提离婚吗?或许只是那个阶段罢了
唉 不写了,回去睡觉了
放学后,读后感篇4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杀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杀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杀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杀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放学后,读后感篇5
因为西西弗书店的一篇推文,准备去读太宰治的《正义与微笑》,但是由于吃饭吃得比较晚,导致想去买书的时候,书店都已经关了门。不过书虫已经被钓起来了,不读纸质书又很不甘心,于是开动了自己的脑筋,想到了到咖啡厅借书看。幸好10点的时候衡阳华新这边的枫声还没关门,虽然没有找到本来想读的《正义与微笑》,但是看到东野圭吾这几个字,那最后还是选择了试着第一次读一下推理小说,也就是这本东野圭吾的成名作《放学后》。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小小的脑袋有着许多大大的疑惑,比如这本书为什么是第一人称视角。包括叙述手法,a对着b充满恶意的说了一句话,作为读者我会觉得这不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吗,为什么是充满恶意的,但是后续的故事会补充上这句话恶意的原因。再有就是为什么主角是这个角色,不可以是其他角色吗,比如警察?第一次看推理小说,让我觉得充满好奇。并且在故事最后结束之后忍不住拍手称赞。
“青少年的心会被一种超越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强大力量左右”“美丽、纯粹、真实”“答案应该在你的记忆里”。慢慢出现的事件,充满疑惑的案件和最后解开谜题的惊喜,包括陷入惯性逻辑导致误判的瞬间。对于玩过许多推理剧本杀后,第一次阅读推理小说的我来说充满了惊喜感。并且这样一部小说的整体评分其实只有7.5左右,也让我对《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高分作品充满了期待。那么就开始慢慢补课了!
放学后,读后感篇6
本月利用十几天的时间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
读罢小说,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故事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杀主人公开始,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杀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杀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杀,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杀,实在是一个笑话。
放学后,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