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的思考和解读,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观点,读后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篇1

1082年春,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间游玩,却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不期而遇,但苏轼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然而在苏轼名动京师之时,其文章却如“以图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不禁疑惑,为何他的诗风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1079年,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小人算计,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苏轼被免了死罪,流放黄州。经历如此风雨而没有脆败,这让苏轼有了很大的转变。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经受了物质上的孤苦与精神上的孤独。

他的物质生活“日以困匮”,迫于生计只能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在他还在信里对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的确,苏轼开始属于他的突围。

他将自己转向自然。在黄州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苏轼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可谓“放浪山水间”——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种旷达潇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与世俗突围的宣告。

苏轼又将自己转向了生活。在黄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从闲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买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终于捣鼓出“东坡肉”,还搞出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这样的新花样。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却温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变成赏心悦目的样子,即使确实不美好,苏东坡也能让它变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苏轼还转向了真正的自我。他从名满天下到无人问津,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他变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并且有了在黄州的自我突围,才会有苏轼在快哉亭吟唱的“黄州快哉亭上快哉风”,在武昌九曲亭反问的“兹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为在黄州,苏轼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黄州,苏轼彻底地脱胎换骨,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黄州,突围!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篇2

记得当时看到赤壁赋左边的苏东坡画像时,还满脸失望的对小小说:“怎么这么丑呢,拜读他文章和诗歌的时候总幻想着应该是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眉宇间透露出的豪气逼人,应是一个炯炯有神的美男子,可现在看来不过是个糟老头。”

实话说来,我也并未见过苏轼的长相也更不愿相信那画像是他真实的长相,因为自从看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后,对诗歌便有了喜爱,借阅时也最爱东坡的诗,总是灵气逼人,东坡式的独特神韵和气概贯穿始终,是他人仿不来也写不来的。且不说豪放词,怕是悼念诗也写得比谁都痴情,看得我流过泪,心里念叨:若此生能遇到像东坡这般的好男人,可是三辈子福气,赶紧嫁了。他的人格魅力不论几经岁月流转也始终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写东坡被贬的那段史实心中直替他喊冤,整件事从头到尾无不只有莫名其妙可以形容。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虽不值得与此事相提并论,但那种被推到风尖浪口,周围的所有人不论是家长老师甚至是朝夕相处的同学都冷语相加,冤不知何处申、理不知何处出的心酸和苦楚我是感受过的.,被打入谷底无助挣扎的感觉我是晓得的。更何况是一代文豪,受尽了追捧和喜爱,拥有无数“挚友”,甚至当朝皇帝都为自己的忠实读者,这种得天独厚,这种殊荣无不直引他登上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就是这个时刻他狠狠地摔了跟头。那得多疼啊!仿佛从百丈高的悬崖失足跌落,竟可笑的捡回了一条小命,弄得一身湿,半身不遂,仰天长叹,叹自己苦命不幸,天不惜怜眷顾,又何用?

而他站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崇爱的苏轼,苏东坡,苏大文豪,他就是有这般不倒的意志和挺着疼痛依旧迈开大步走自己的路的能耐,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来的。你看他失足后都做了什么?他没有怨天,痛斥那些小人伪君子,而是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看清了那些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无情抛弃他的客面之友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明白了人世间的冷暖原也不过如此;他拿起了锄头,自己耕种,抛弃锦衣玉食的过去,自给自足;他发现一切都不算太糟,河岸边原是一片“桃林”;他不恨将他拽至谷底的他所挚爱的诗词,而是更加疾笔,留下了不朽诗篇!

他在自己的人生的波谷另起一条抛物线从而达到了另一个顶峰。许多伟人都声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言东坡乃是站在小人肩膀上的巨人,用小人的小,成就了自己精神的大,突出了邪恶、低贱、粗暴的重围,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人!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篇3

他很疲倦,很狼狈,出汴梁,抵黄州,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题记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手中这册已泛黄的与我同岁出版的旧书,竟每每读来都令我感叹不已,心神俱震。故记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苏东坡突围》。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先来端详一下本文主人公苏东坡的一生,那可谓是“悲惨”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来他出场蛮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学天赋,也年少成名,一考中举得主考官欧阳修青睐,连这第二名都是因误避嫌才屈尊的。而这样一位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认为本该在他的时代里意气风发,在几千年间难寻的可爱的人,却屡遭贬谪,被诬告摧残,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谁如此有能耐,能将一代风流险些扼杀呢?是与他有观点冲突的政敌王安石吗?是皇亲国戚吗?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这些人物你一个都对不上号,而就是这群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与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审着看啊。怎么审?打!骂!通宵骂,骂得隔壁都言“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听”。不消多思都可窥见清白如他,温和如他,面对着这样低俗至彻底陌生的语言行为系统,他该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哑,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声声哀嚎,一个个文化良知的颤栗中,他被送往了黄州。突围,终于开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庙,一片寂静,一场文化苦旅。

林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为此著有《苏东坡传》。然还是描绘的很理想。谁也想不到苏东坡艰难寄出的给友人的信,竟没有一丝回音。“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朝伏夜出,少饮酒”,“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甚至还有句“读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出了这些字句,诧异之余又觉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吗?不是,只不过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谨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岁至48岁之间,这于人而言尤为重要的年岁,日后还大有可为的年岁,学的了真正的旷达。而人常道“词穷而后工”,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要诞生了。

此于今日之你我,收益也是良多的。自省不是走向乖巧,而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遇劫不是死到临头,而是生逢机遇,你我终要历上一场围攻,只有学会突围,在被“打”的日子不动声色地去沉淀,才能学会成熟,成为一抹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芒。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篇4

昨天与朋友相聚把盏,朋友是栾城人,带来他的家乡酒,名曰味道府。我觉得名字很有意思,朋友告知我来历,原来是纪念本地名人苏味道。苏味道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最厉害的是他是“三苏”的祖宗,这个历史可考。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苏东坡的,刚刚又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苏东坡突围》,所以就有了谈资,也有了这篇文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这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们欣赏苏东坡先生磊落不羁的个性,宏伟卓越的才情,却每每心痛其政事精明而仕途起伏跌宕,人生际遇坎坷。

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甚至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在“乌台诗狱案”之前,苏东坡的声誉已经如日中天,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为过。而在乌台诗狱案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四年流放黄州的众叛亲离、朋友的人走茶凉、莫须有罪名的累加,在这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的真面目。余秋雨大师与其何其相似,通过《苏东坡突围》,我们可以感受到被忌妒后的宽容、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人生蹉跎的无奈、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这也许只能苏东坡才能给我们,也只会是苏东坡会给我们!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面对境遇变化时的豁达,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气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东坡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人生境界达到最高,那就是包容。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一生起伏跌宕,个性锋芒毕露,言语真情意切,词作大气磅礴,这样的苏东坡我们受益无穷。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在姐姐家,看到姐姐研究生的论文研究课题是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文学发展历程,处于对这个的好奇,我偷偷的翻看了姐姐的书,对其中一篇文章印象深刻,这篇文章就是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就是苏轼,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是那种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史上即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开始我并不怎么理解,我只是知道几篇苏东坡写的词,虽然不是怎么能读懂,但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我开始对这样一个大文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姐姐的讲解下,我看完了《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不是很长,但是把苏东坡的经历写的很详细。在“乌台诗狱”之前,苏东坡的声誉与成就就很大,他的诗文、他的书法、他的为官之道,都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苏东坡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有乌台诗狱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黄州的众叛亲离、也只有在朋友一个又一个地远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泼向自己时,这位大文豪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端旅程。在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自己的际遇、世界的无常,终于自己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间的真面目。创造了《前后赤壁赋》。

苏东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苏东坡正是经受住了这样的磨难,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体验到了在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体验对于人生的无奈、体验对于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这也许是苏东坡先生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比诗词歌赋更珍贵。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政治类读后感5篇

《童年》读后感15字5篇

情绪读后感5篇

反思录读后感5篇

作文西游记读后感5篇

见麦穗读后感5篇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5篇

《鸟》读后感300字5篇

《守望》读后感5篇

见麦穗读后感通用5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