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写好观后感才会让作品在我们的心中永恒,优秀的观后感是对电影细节和暗示的深度解读,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惊涛骇浪》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1
星期四,我们全班观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惊涛骇浪”。
在影片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个战场上,新时代的人民子弟兵充分展示了中国军人无私的奉献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喜怒无常的特大洪水。它随时会吞噬面前的每一个村庄,当然也包括这些战士的生命。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我完全看不到畏惧,他们就像人民的守护神,顽强地屹立在危险面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万里长城,将一切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及财产的洪水猛兽牢牢地挡在了外面。
记得有个场景很感人,一个从小父母都被洪水夺去生命的战士在发现管涌时,先是用玉米去堵,可根本无济于事。于是,他竟奋然不顾自己的生命潜下水去堵住了管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管涌一旦扩大,千千万万的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于是,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千千万万老百姓逃过了一劫。
有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在入党后的第七天心脏衰竭而死,他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干,搬石头,背黄沙,手掌已经血肉模糊了,身上也全是伤,他完全可以坐一会儿,歇一下,但是他没有。看到险情他不顾一切的扑上去,他的牺牲展示了党员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牺牲后悲痛无比的父亲居然替代他走上了大堤,说要完成他为完成的任务。这一幕真实地重现了当时的情景。年迈的父亲话语朴实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一幕幕深深震撼着我。在抗洪的战士中,有的只比我们大七八岁。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是多彩的,是亮丽的,是无悔的,更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既然抗洪这么苦的事情他们都去做,何况我们只需要在教室里认真读书,当我们认为学习任务重而苦恼时,就想一想他们吧。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不为艰险的精神。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2
记得在影片中张军长说过“抗灾就是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的斗争对象是狂暴的洪水和无数中国同胞的生命。影片中有几个画面记忆特别清楚,一位首长为拯救一个困在水中的农民瞬间被洪水淹没,同在救援被放在树上的小虎子的小兵林为群看到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混沌的漩涡之中,一边是可敬的首长,一边是亟待援助的儿童,在那一刻林为群的心中是多么难以抉择啊!但是他还是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一切以百姓为重”,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民解放军和中共党员的使命啊!
还记得第一次洪峰消退后抗美援朝老兵向战士们敬酒时的情景,看着一双双缠着纱布、红肿不堪的手,那位老者用颤抖的声音说道:“你们的手搬动了千斤重的大石块,如今却举不起一个酒杯。”看到这里,他们冒着瓢泼大雨在江中打桩、扛水泥、搬钢筋的画面又映入眼帘。没有这一双双磨破皮的手,没有他们在危难中的激流勇进,重建家园的信心从哪里取得呢?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光拯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更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希望和击败困难的信心。
富家独子林为群、军人家庭出生的张子伟,以及农民儿子常胜,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的紧急任务当中。值得瞩目的还有那批江汉大学的大学生,其中领头的女研究生何晓茹的果断英勇真正显示了“巾帼不让须眉”。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种精神不仅仅只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没有丢失这种民族精神。他们只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在影片背后,在我们生活的幸福年代,还有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在祖国遇难的时候勇敢奔赴前线的中国青年。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3
15日下午,我们支部的全体党员聚集在多媒体室内,一同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电影——《惊涛骇浪》。全片看完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索,而那颗因战胜洪水勇士们而激动万分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民院决堤啦!”,随着一声惊呼,冲天的巨浪翻滚着,怒吼着,铺天盖地地压下来,肆意地扑向跌跌撞撞奔跑的人群,一辆辆军车在浊浪狂涛的冲卷下倾倒翻滚,高楼顷刻间化为泡沫,一匹骏马在巨浪中撕吼挣扎,绿野村庄变成一片白色汪洋……影片《惊涛骇浪》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中。这一切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1998年那旷古绝今的特大洪水,《惊涛骇浪》这一影片就是真实地谱写了当年这曲军民一心撼天动地的抗洪凯歌。
开阔的坡地上,数百辆沾满泥浆的军车整齐排列,数千名脸色黝黑、身着迷彩作战服和橘红色救生衣的官兵密集肃立,纹丝不动,惟有一面面军旗在静寂中迎风招展,形成威武肃杀之气,让人自然想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千古绝唱。在洪水猛兽面前,我们英勇的战士,毫不畏惧,展现了新时代热血男儿的军人风采。
九江大堤决口,团长奉命战士们前去抗洪,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协助大部队堵住了决口。九江群众为战士们送别,两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前去敬酒,当看到年轻战士那一双双伤痕累累的血手,感慨到:“九十年代的兵也能打仗了,我们放心了。” 是啊,有了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他们在这场人与水的较量中,在与自然灾害殊死搏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以当年抗洪英雄李向群为原型塑造的英雄林为群,更是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他,一个富商的儿子,毅然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来到抗洪第一线。他在浩瀚的人潮中上下跑着,背运沙石,伤痕累累,跌倒无数次,脚步却依然坚定。他已经连续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了,人已累得达到了极限,最后倒下,闭上眼睛……年轻的勇士们用自己的死证明了一种伟大、一种现代青年同样具备的英雄气魄,看到这些,我也不禁泪如泉涌,在感动中洗刷着自己的灵魂。
看《惊涛骇浪》,心灵时时被这浪涛冲击着,激荡着。在这肆虐的洪水面前,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是院士,还是农民,众志成城,用自己的'身躯和热血汇成一沙一石,筑起了一道永远摧不垮的大堤。影片尾声:江天一线处,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奔腾呼啸的江水终于平静下来,数百万军民浑身沾满泥浆,在江堤上静静地睡了。孤儿小虎子迎着第一缕朝霞,在人筑的长堤上蹒跚地走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是的,洪水带给我们的灾难已经成为过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次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任何的困难都压不倒我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笑迎明天!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4
提笔写这篇文章离我观看《惊涛骇浪》这部影片已经很久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来,那场无情特大洪水的咆哮似乎又在耳边响起,人民解放军万众一心抗击洪灾的英勇形象便清晰地在眼前浮现。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影片,它用我们所遭受的苦难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这又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是人民子弟兵用鲜血甚至是牺牲他们如花的生命换来无数百姓的生存;这更是一个鲜活的党的教材,因为它向我们阐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相信每一个观看这部影片的人都会被它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那些保卫边疆保卫新中国的人民子弟兵。
记得在影片中张军长说过“抗灾就是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的斗争对象是狂暴的洪水和无数中国同胞的生命。影片中有几个画面记忆特别清楚,一位首长为拯救一个困在水中的农民瞬间被洪水淹没,同在救援被放在树上的小虎子的小兵林为群看到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混沌的漩涡之中,一边是可敬的首长,一边是亟待援助的儿童,在那一刻林为群的心中是多么难以抉择啊!但是他还是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一切以百姓为重”,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民解放军和中共党员的使命啊!
还记得第一次洪峰消退后抗美援朝老兵向战士们敬酒时的情景,看着一双双缠着纱布、红肿不堪的手,那位老者用颤抖的声音说道:“你们的手搬动了千斤重的大石块,如今却举不起一个酒杯。”看到这里,他们冒着瓢泼大雨在江中打桩、扛水泥、搬钢筋的画面又映入眼帘。没有这一双双磨破皮的手,没有他们在危难中的激流勇进,重建家园的信心从哪里取得呢?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光拯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更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希望和击败困难的信心。
影片的独特之处是用一批年轻人来代表和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富家独子林为群、军人家庭出生的张子伟,以及农民儿子常胜,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的紧急任务当中。值得瞩目的还有那批江汉大学的大学生,其中领头的女研究生何晓茹的果断英勇真正显示了“巾帼不让须眉”。毛泽---曾说过“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种精神不仅仅只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没有丢失这种民族精神。他们只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在影片背后,在我们生活的幸福年代,还有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在祖国遇难的时候勇敢奔赴前线的中国青年。
98特大洪灾发生的时候我才上一年级,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其实是很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但是《惊涛骇浪》里德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让我记起了近几年我们遭受的自然灾害。20--年非典、20--年的雪灾、512汶川特大级地震、去年的西南干旱,以及前不久发生的玉树地震和泥石流,一次次的特大灾害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毅力和中共领导人的意志,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坚强地挺过来了。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一次次辉煌成果还表明中国人民是不会被轻易打倒的,年青一代也不会在安逸的生活中磨灭意志,我们活跃在奥运、世博的志愿岗位上,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用个性的生活方式刷新对祖国的热爱。在偏远的山村,有无私奉献的年轻支教老师;在喧闹的都市,有为事业奋力打拼的创业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我们默默奋斗的足迹,当某一天国家需要我们了,我们一定会义不容辞走上战场,并且有无数人前赴后继。
想起了最后的场景,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无数人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数个家庭将承受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重创。似乎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那首专门写给98抗洪的战士们的歌曲的含义,“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被,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这首军歌唱出多少对人民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和对军魂的怀念啊!滚滚长江东逝水,却永远冲刷不掉英雄烙印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正如 臧克家先生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 那场惊涛骇浪已经退去,但是那些光辉形象将永垂不朽。我将牢记新世纪青年的使命,在国家遇到惊涛骇浪时敢于挺身而出,让爱国爱民、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5
在学校党支部的安排与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的一部电影—《惊涛骇浪》观看《惊涛骇浪》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正好能够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有战士牺牲了,情绪就低落到最低点,那种悲伤是从心底深处情不自禁地涌上来的。
但是一旦险情发生,热情又会高涨起来,好像自己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大堤上,一齐应对无情的洪水猛兽,一齐与之搏斗。随着险情的不断提升,我的心也已经悬到嗓子眼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个战场上,新时代的人民子弟兵充分展示了中国军人严明的军纪,无私的奉献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应对的不是真刀真枪的敌人,而是喜怒无常的特大洪水。它随时会吞噬面前的每一个村庄,当然也包括这些战士的生命。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我完全看不到畏惧,一丝都没有。他们就像人民的守护神,顽强地屹立在危险面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万里长城,将一切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及财产的洪水猛兽牢牢地挡在了外面。
记得有个场景很感人,那些以前经历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亲临抗洪一线慰问。
刚来的时候,他们还是有些怀疑的,这些没经历过战争之苦的新时代的兵是不是真有潜质保护国家和人民。正因他们不能用什么先进的武器来抗衡这个敌人,只能靠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取胜,因此老兵的心里总是放不下。
但是当他们来到现场,却看到这些已经奋斗了几天几夜的官兵们累得连酒杯都托不起来了。老兵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新时代的兵也能打仗,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次战斗中,涌现了许许多多英雄儿女,他们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影片中,一个富翁的儿子在入党后的第七天心脏衰竭而死,他在这七天里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干,搬石头,背黄沙,手掌已经血肉模糊了,身上也全是伤,他完全能够坐一会儿,歇一下,但是他没有。看到险情他不顾一切的扑上去,他的牺牲展示了党员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牺牲后悲痛无比的父母居然替代他走上了大堤,说要完成他为完成的任务。
这一幕不是在作秀,而是真实地重现了当时的情景。
年迈的父母话语朴实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就是中华的民族精神,应对困难,我们众志成城,前赴后继。
--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
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以前提出一个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状况下,中华民族会不会丢掉自己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还有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还能不能持续自己的性质和宗旨?这次抗洪斗争的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人民解放军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队伍的政治本色没有变,中国人民坚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
我们还年青。那些在抗洪中牺牲的、立下功勋的英雄中,有很多就是我们可比同龄的年青人。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是多彩的,是亮丽的,是无悔的,更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我们更要把抗洪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抗洪精神去攀书山、游学海,学科学、练本领,为事业、为祖国、为民族多作贡献,用实际贡献谱写出完美的故事、灿烂的青春和壮丽的年华,让时代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本色更加昂扬向上!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6
今天,我看了《惊涛骇浪》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1998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洪水,那一幅幅感人的真实画面、解放军战士和洪水搏斗的感人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影片中抗洪战士那一双双伤痕累累、沾满鲜血的手。它们是那样触目惊心、使人心酸!那一双双手平时能扛起几十斤重的机枪,而现在却连一碗酒都端不起了,也正是这样一双双不曾立过大功的手在那次抗洪抢险中为人民筑起了一道道的坚不可摧的堤坝!一位战士,因为在抗洪中劳累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在镜头上,一只青蛙轻轻地蹦上那战士的手臂。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毫无气力地睁开双眼,望了望那个可爱的小生灵,最后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留恋闭上了他那年轻的双眼。这动与静、生与死构成的画面让人痛心疾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有多少双坚定有力的手把嚎啕大哭的婴儿送上堤岸,又有多少双洋溢着希望的手把堵缺口的沙包投入江中,正是这一双双手,守护、保卫了神州大地上这条叫作长江的河流。
一位老奶奶在一次大洪水中失去了她所有的亲人,只有一个小孙子与他相依为命,她那双眼睛是因思念亲人而哭瞎的!孙子长大后当了一名抗洪战士,他每次路过家门的时候,总会按三声喇叭,这时,他的奶奶就知道她孙子回来了。一次,那位战士在运沙子的途中看见河堤上出现了一个洞,有很多水从那儿涌出来,而江边却有一个大大的旋涡。他马上让他的战友去报告连长,而自己只身去把洞堵住。可是,要堵住洞谈何容易,必须得从旋涡口开始堵,他便马上把一袋袋沙子倒入江中,在倒了几包沙子后,他便抱着沙子一起跳入了江水中。当战友带着连长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吸在江底了。洪水结束后,一个军团的人带着他的遗体回到了他的家,他们按了一次喇叭,他的奶奶却没有感到孙子回来了,当整个车队一起按喇叭时,他的奶奶一切都明白了。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征服了洪魔,用他们单薄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定的生活,用有限的生命来换得这天地间的永恒。这是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啊!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7
“在没有硝烟的日子里,当兵的人在哪里。扑灭大火见到你,惊涛中又见到你……”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这首歌就是《当兵的人在哪里》。它那感人肺腑的旋律让所有中国人都回到了1998年那个难忘的夏天,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大江保卫战。昨天观看了电影《惊涛骇浪》,让我们对抗洪战士的敬意又深了层。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夺去了许多解放军战士的生命,有的因到水中救人被木头击晕随水而去,有的身扛沙袋跳入水中要堵管涌,却被水吸在漏洞里淹死,更有的因为接连几天几夜奋战在大堤上,最终疲劳过度而心肌猝死……几个劫后余生的灾民想给战士们敬酒,可这些在大风大浪中扛过沙袋的战士们却连举起酒杯的气力也没有了,再看,呈现眼前的`却是那双双乌黑、溃烂、缠满纱布的手……他们用行动给我们证明了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新时代的军人依旧保持中国军人独有的风采。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英勇的抗洪战士立下了赫赫战功,显示了人民子弟铮铮铁汉的本色。他们英勇无畏,他们舍生忘死,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财产。
《惊涛骇浪》观后感篇8
为了使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惊涛骇浪》。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九九八年,那场特大的百年不遇的`洪灾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人民解放军英勇抗洪的事情。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感人的片断,其中有一个我记忆深刻,是大洪水上来了,解放军全体抗洪官兵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因水量太大,军长准备让人开着卡车过去堵住旋涡,大家都抢着去,最后一个年轻的战士开着车,冲了过去,按照要求,快到水前时跳下了车,但位置不准确,还得再来一次,又一个人冲上去,同样位置不准。最后一位首长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开着卡车冲了过去,到预定位置他并没有跳下去,而是冲到了水里,终于把车堵到了旆涡上。也许是上天也被这一切感动了,那位首长并没有牺牲,人们欢呼雀跃。看到这一场面,我不仅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平时,遇到难做的事,同学们都推着不干,更别说关系到生命了。大扫除时,同学们人人都不愿擦窗户,因为隆冬时把手伸进凉水里太冷了,而电影中的这位首长是用生命在做抵押呀,他都不怕,何况我们擦窗户了?
电影《惊涛骇浪》对我很有启发,它告诉我要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像电影中的解放军叔叔学习。
《惊涛骇浪》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乘风的观后感8篇
★ 狼之歌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