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老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沙漠绿洲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1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后,都会被阿联酋人民那种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阿联酋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在沙漠中建成了一片片的绿洲,这的确是个伟大的壮举。
怎样使学生学有所感呢?这一直是我脑海中思考的问题。其实,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感的教育,其效果胜过任何教育。
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从中感悟了许多,比如,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不可以比阿联酋更美呢?甚至,他们觉得向社会中不爱护环境的`人们发出呼吁是他们心中发泄不平的有效途径。总之,他们畅所欲言,他们甚至有了忧患意识,他们担心也许我们的城市有一天也会被沙漠吞噬,这也不应该是我们所该担心的吗?然而,在担心多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也提出了好多有力的措施。在这一课中,语文与环保得到了最好的结合。正因为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正因为他们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才深深地理解阿联酋的人民,佩服和学习阿联酋的人民,语文与环保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我的课堂上,板书大多是随机的。可单单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个题目,我就用了白、蓝、绿三种颜色。其中“绿洲”两个字是绿色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去,善于思考的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遐想:绿洲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充满绿色吧!我的板书布局灵活而不死板。在引导学生思考“盐碱地、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时就先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在讲解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红色问号解答出来,适时添上“种植花、草、树,精心侍弄”。板书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儿则嫌多,少一点儿则嫌少,而且又是那么及时。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绿化!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2
这次,我有幸代表盐都参加盐城市教科院组织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所执教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作为一名执教者,我觉得备课、磨课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收获颇丰。
本次研讨活动使我对一直认为生冷的第一课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课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它虽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现就《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理解词语重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孩子词语的意思,还不如教会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教师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有“盐碱”“霎时”“星罗棋布”等生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了“霎时”;引导学生先关注字形猜猜“盐碱”的意思,再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补充理解,最后借助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盐碱”的认识;在理解“星罗棋布”时,教给学生拆字解字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过看图、说感受理解了词语的比喻意。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解词的枯燥无味,还使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扎实、有效。
二、质疑、解疑抓重点
中年级段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生能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层次清晰,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易概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才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呢?我与备课组的几位同仁经过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1)、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绿洲?(2)、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成的.?两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解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赏说结合促有效
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欣赏迪拜街头风光”为契机,借用《三顾茅庐》一课中的句式“来到_______,只见__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用上一段话来描述迪拜的街头风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赏景与说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评价语言意指导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作用,还可起指导的作用。如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一位学生介绍了阿联酋的资料,我这样评价:“你查的资料非常翔实,而且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不简单!”其实,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资料时不必机械地读,而要学会概括。又如在学生用一段话介绍迪拜风光时,我相机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价语:1、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2、你很注意观察和表达的顺序;3、你围绕了一个中心词——“绿色”来说话,主题鲜明;4、你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学生,还将一些写作技巧渗透其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有许多不足,虽已有“眼中有学生”的意识,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若能对学生生成性的发言予以关注,加以引导,课堂定会更精彩。另外,对于时间的分配还欠合理,以至于最后一环节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还不够扎实到位……
总结下来,我还是用那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3
一、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画面,用你积累的词语或优美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风光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阿联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说到沙漠,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展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说一说这里沙漠的特点。
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语言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本次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二、感悟壮举
1、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在阿联酋听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最让你惊讶的句子。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提纲挈领,强调整体把握,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2)汇报交流,点拨重点部分。
句1: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老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我们这里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五万元,照这样计算,建造一个公园需要多少钱呢?我们先数一数这里的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一起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1)此时,你想说什么?相机理解“代价”的意思。
(2)这么多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你能通过读书来告诉我吗?
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水、花草树木。
②挖去原来的砂石,换上新的泥土。
③还在地下埋上自来水管。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一根自来水管能花多少钱?引导学生找出“纵横交错”一词,到黑板上画出“纵横交错”。说出哪些线是“纵”,哪些线是“横”?
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我终于相信了,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的确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真叫人惊叹!我觉得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应当改一下,想一想:怎么改?改后读一读。
(3)说说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朗读:正如阿拉伯朋友说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讨论:为什么说阿联酋人民爱花草就是爱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植树造林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在迪拜游览,作者看到了什么?
句2: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读了这句话,你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他们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句3: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们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忽的一阵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小草、小花、小树满身,满脸都是尘土,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师:园林工人从路边的水箱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小花、小树脸上,身上的尘土都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此时,你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什么?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3)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设计意图】再次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朗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和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达到“我口”说“我心”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或图片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创造性地整理资料,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运用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4
我有预感,这几个星期就该轮到我行政听课了。这两个星期总是提心掉胆的,终于,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上个星期多嘴向戴主任打听了一下,什么时候到我,没想到传出去竟成了我“主动”要求听课,我无从解释……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19课《沙漠的中的绿洲》,一篇讲述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进行绿化建设的文章。初读感觉文章记叙行的文字或许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课前我就想方设法的要弄一些新鲜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随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漫天黄沙”,有的说“一望无际”,有的说“杳无人烟”……今天大家都很积极,我也特别兴奋。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开课让我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我无意看到领导在微笑,知道自己要进状态了。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时,弄了一道我并不擅长的数学题目,还夸了一下孩子们在数奥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这时他们就更加有动力了,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数,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我立即让学生们结合课文插图,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说的答案自己也很吃惊,甚至说到了一亿!我说可能吗?学生回答我可能,理由是中心花园不只这一个,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同意理解了。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对“纵横交错”的理解,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一画,紧接着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学生们举了很多,有高速公路、铁路、高架桥、铁路、还有学生举了网络,我立即反应:“对,说的没错,尽管我们看不见,但它的信息传输也是‘纵横交错’的。”由于在生字的环节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的造句这一环节没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很有层次性,这一点也得到了戴主任的肯定。由于是自己的班级,跟学生的交流非常的.融洽,师生的良好关系得以体现。[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首先是中年级的识字教学没有把握好。对字词的理解过浅,面面俱到反而没有突出重点难写的字。生字共7个,对“劣”字,可以从字意上去理解,“劣”是差的意思,“恶劣”就是非常差,组一个词语,“恶劣的环境”,学生就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了;在字型上,对“挖”、“填”、“侍”等字的讲解没有抓好,学生只注意了“填”字中间要三横,其他两字印象不深。其次是话题太多,常老师也这样提醒过我。看来要改掉这个毛病还需要时间。非改不可。讲到沙漠种树,我不知道怎么就问了一个打岔的问题:“为什么不种仙人掌?”学生回答很好:“可以进行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乘凉”、“可以绿化环境”等等。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思路不清晰。还有就是对自由朗读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站起来读,学生的动作在小小的教室里相互打扰,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这个在故事性文章中可以使用,而在叙诉性的文章中,有一些不合调。教学方式特别,但要为学生服务,因课而异,这是把握自由阅读的标准罢。
老师要把课上好,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我在努力,争取每上一课都有所得。
做的好的要保持,做得不好的要改正!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5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中讲阿联酋这个国家全是沙漠,植树很难。
在教学时,我提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学生回答:从“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然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然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忽然,刘晨曜举手提出:从“在那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中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不仅爱护绿化,还可以看出当地环境恶劣。
听到他的回答,不少同学都不赞同。于是,我又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回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比较好,种植一颗树的花销很少。而培养一个孩子却要十几万。可是阿联酋却需要也花这样的代价,就可以说明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了。
这时,班上的同学都若有所悟点了点头。于是,接下来的朗读也读得很有感情。
我想:引导学生感悟时,就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对课文深入地思考.学生的真实感受被唤起了,融进了学生的这种感受,读就不再空洞,而是饱含每个学生的感情的。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