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不仅是对情节的回顾,更是对情感的深刻体验,观后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影片中的道德困境与选择,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姐姐的观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姐姐的观后感篇1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姐姐的观后感篇2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拼命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了去更远的地方”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样,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离这个地方,逃离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为了让你们觉得我不是一无是处,可我好像错了,我的一开始就是错的,我的出生就是错的,一点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尽的谩骂好像就只是不尽的谩骂。
感同身受的逃离这里,让你们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远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我永远都不完美,可又有谁会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输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应该享受富贵,我和别人家不同,受够了,真的要受够了。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好烦,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我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你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干嘛要让我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千千万万个人想要逃离现在拥有的生活,去更远的地方,看更远的世界,真当我走到了那一步,又会说什么一年四季不着家,眼里还有没有长辈,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长辈了吧。
其实这部剧也反映了现实中很多这样家庭的人,一只想要飞走的鸟,却突然被什么东西束缚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却只能在这小小的笼子里看看周围的小世界,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这鸟笼里看看周围的世界。
姐姐的观后感篇3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受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绽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讨论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呈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假如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看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许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担当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预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预备的午饭。渐渐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靠,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急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月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旧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连续读书,反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爱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当的,因为我们永久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久无法割舍的,更是永久要珍惜的一种特别的情。
愿将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快乐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将来要一起度过。
姐姐的观后感篇4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要从上一代开始说起。安然的姑妈,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专,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于是妈妈狠心斩断她上学的念想。因为她是姐姐,更因为她是女孩。
后来,姑妈打算和朋友去俄罗斯做生意,刚到莫斯科,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弟弟生了个女儿,要她回来帮忙。即使心中有万千的不愿意,姑妈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是姐姐,因为她是女人。
所以,自从安然的父母死后,姑妈总是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抚养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弃考研的梦想,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岁的弟弟安子恒。为了要二胎,父亲给安然伪造了残疾证明,处于对女孩的讨厌,父亲甚至不允许她穿裙子,否则就是一顿毒打。在安然的记忆中,她经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恒的记忆中,爸爸却从来不打他,还总是给他做红烧肉吃。当弟弟对姐姐说:
我们两个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时,我潸然泪下,惊叹世间真有这样对子女如此区别对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爱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没有走姑妈的老路,她从小学会了独立,拼命读书,拼命存钱,拼命逃离束缚自己的环境。最后,终于成功了,能去北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算这个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见,坚持主见,独立生活,对一个人来说绝对必要。
当然,安然也继承了姑妈的责任心,所以最终没有把弟弟交给领养家庭,毕竟是亲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过程中,多次落泪,不愧为一部好作品,揭露现实,反映生活,演技动人,甚是喜爱。
姐姐的观后感篇5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十八岁的姐弟两个由于爸爸妈妈发业务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我们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
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如此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样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青年,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伴随快速进步的社会一块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期望达成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首要条件去收获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伴随情节非常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生,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敌不过众的海量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样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话他“姐姐不会离开你,大家永远在一块”。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妈妈为了要个女生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得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每天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两个的父亲牺牲了我们的学业、事业,而且感觉这所有是理所应当的,由于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一个人都能真切的感觉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很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大家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姐姐的观后感篇6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姐姐的观后感篇7
刚刚看完《我的姐姐》,想来抒发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时无刻戳中我的泪点,姐姐的无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姐姐的“恶意”。
首先,这部电影共有三对姐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姐弟一对,安然父亲一对,安然母亲也是一对。其实说实话,我到最后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难道儿子真的这么好吗,我一度以为后面会有个什么反转,解释再生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儿子的原因,但到了后来都没有,也许,也解释了,就在那个十三号床孕妇的那里。
而对于姑妈这个姐姐,刚开始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人是个烂好人,结果到了后面,我发现,原来姑妈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在即将碰到的时候,却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亲强行唤回来照顾自己的侄女。当看到姑妈对着那组俄罗斯套娃讲俄语时,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丢了的“背后深意”。
最后一对安然母亲这一对姐弟,其实没有讲太多,但看到舅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时,安然对他说“有时候我真以为你才是爸爸,不对,是想”的时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对安然的“”时,我好像知道了也许舅舅也是适合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若当初没有年少轻狂的话。
再然后,我好想说说我对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分开一切都早有准备。从他对陈医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见家长,他们家对婚后生活的规划,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女生都会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笔不是很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姐姐的观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