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证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事迹的讲述,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成功案例,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5篇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篇1

徐纪忠,他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勇于践行“敢于领先 敢于突破 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积极先后推进东台、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各项工作,不论前期核准,还是工程建设,均走在同批项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东台2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国内当时离岸距离最远,单位容量最大,升压站电压等级最高,海况环境最复杂的海上风电场。2020年7月,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绿发新能源产业中树立起新标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辛勤的劳动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让我们用最简约真挚的方式,去赞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开创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他反复研究海上施工技术方案,迅速成为海上风电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东台项目创下海上升压站“滑移装船、整体吊装”、海缆“登滩排架敷设”、风机“塔筒预先拼装,风机分体吊装”等多项国内海上施工记录,项目于2017年9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在如东项目建设中,他提炼形成的“点线面体”项目管理法,创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机不足等种种困难,于2020年7月底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江苏同批核准的24个项目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

创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他瞄准国内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风电项目10项示范标准体系、10项技术领先成果。以“徐纪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取得创新发明、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80多项科技成果,东台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如东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形成多个科技成果正在筹备申报工作,助力集团公司智慧新能源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同时,他采用边学习边建设的方式紧抓人才培养,通过东台项目及如东项目建设,他的团队全面掌握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素,实现了员工海上作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双提升。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篇2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的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08年,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篇3

贺耀宇,男,汉族,中建六局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贺耀宇坚守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施工一线,尽职尽责投身项目建设,紧紧围绕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建设,做“尚德胶州”的践行者,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上合示范区注入发展动能。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共取得7项成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疫情防控、为老党员送慰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践行企业责任担当。

他投身建筑行业已经4年,4年间他始终坚守项目施工现场,不畏艰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项目的建设中,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力争将每项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国际交流中心是上合示范区首个地下二层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米,且工程地点距海直线距离仅2公里,因此基坑开挖面临多处涌水的难题,直接影响项目正常施工。他针对基坑多处涌水现象,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提出增加基坑内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对基坑涌水进行“外降内排”,有效解决了项目基坑涌水难题,为项目正常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项目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为项目2021年产值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带领项目青年团队优化项目管理,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经过努力,项目荣获青岛市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顺利通过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项目中期评价、公司2021年项目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青岛市工法一项、局级工法一项、山东省工法一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中建六局2021年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天津市建协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信息协会优秀奖、“金标杯”bim施工成果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参与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编制1项——《建筑采暖用相变蓄热地板干铺技术规范》,以上创新创造共形成技术创效500余万元。

在项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积极带领项目青年群体落实项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检查出入口测温登记、进出场人员排查、生活区消杀、防疫资料更新、组织项目全体人员核算检测等,每项工作他都带头落实,躬身力行,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他积极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项目周边老党员送慰问,聆听老党员讲_,使青年团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组建上合项目“混凝土”乐队,为留守儿童及工人兄弟表演,为他们送去关爱,让爱不再留守;成功开展“建证”品牌志愿服务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成功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团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团队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篇4

李佳峰同志入职15年来,经我院不同单位、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多个岗位历练,尤其近几年担任领导干部职务后,该同志展现出过人的工作能力和优秀的品格特征,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主要事迹如下。

一、以职责为己任,无惧困难与压力。

在担任行保处副处长后,他积极参与到院棚改工作之中。我院棚改项目历史复杂,政府相关部门也已发生较大人事变化。在唐希维处长的指导下,李佳峰同志为有效开展工作,能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他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历史全貌,对参与过我院棚改项目的人员进行交流,最终客观了解了项目停滞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在随后按政府要求的各项汇报中,他都能详细、公正介绍我院棚改情况,赢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与信任。在唐希维处长的带领下,我院棚改项目取得了以2013年土地挂牌价格进行出让的实质性突破。

二、以民生为初心,为百姓办实事儿。

我院一直是院家属区的管理主体,由于小区老化,房屋买卖和人员流动,当时该小区的治安情况、环境卫生、设施条件正逐步恶化,群众满意度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为了让家属区百姓能住的放心、生活的安心,行保处上下一心,在处长的带领下,李佳峰同志与行保处的同志开始了长达近3年的治理工作。竖起了路灯,从此不再让小区漆黑一片;设立门禁卡并安装监控,让百姓有安全感;规范垃圾处理方式,就此告别小区脏、乱、差,臭气熏天情况,切断疾病传播隐患;改造下水,解决居民下水道返水;拓宽路面并清理消防通道,消除小区的安全隐患;维修、新建凉亭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让百姓生活更舒心;增强绿化,使小区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自从小区逐步改善后,居民们满意度持续提高,因小区居住环境问题上访数量,也在逐年下降。

三、以疫情为命令,不负组织厚望,圆满完成任务。

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李佳峰同志积极响应院党组号召,认真履行疫情防控工作职责,主动承担大量工作。在面对我院各单位地域分布广,甚至在海南省也有分支机构,且地方政府政策不一,家属区责任划定区别大,全院职工多,春节期间人员分散等复杂情况时,他思路清晰、方法得当,组织形成了一套简易有效的报告机制,并随时根据各级政府政策变化调整省农科院疫情防控管理制度。他始终坚守一线岗位,敢于碰硬,并敏锐发现各类问题,立即制定应对措施,同时和社区、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搭建对接机制,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面对各级领导的检查、抽查、暗访时,他都能“讲清楚,说明白、做到位”,我院家属区卡点工作得到了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海波的点名表扬。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篇5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5篇相关文章:

读《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7篇

事迹模范人物事迹材料范文5篇

中国人物事迹5篇

讲人物事迹5篇

讲人物事迹优质5篇

公益人物事迹材料5篇

公益的人物事迹5篇

青年榜样人物事迹材料5篇

人物的事迹最新5篇

中国人物事迹通用5篇

工匠精神先进人物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