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优秀的教案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鸟大班科学教案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初步了解爬行动物的各种爬行方式。
2、透过观察图片了解爬行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我真幸运
2、ppt课件:会爬的动物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幼儿的兴趣。
1、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想不想看小动物的动画片?
2、播放动画片:我真幸运
教师:你们在动画片里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行走的?
谁是会爬的动物?
二、认识爬行动物
课件:会爬的动物
引导幼儿看图感知爬行动物,丰富幼儿对爬行类动物的认识。
1、观察认识蜥蜴。
(1)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身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行的?
你还明白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小结: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可是没有眼皮,
所以他的眼睛一向睁着的。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
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可是,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
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2、观察认识蛇。
(1)蛇是怎样爬行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行的?
请你学一学蛇爬行,你还明白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2)小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行游动。
蛇分有毒和无毒的两种类型。大多数无毒蛇的头是椭圆形的,绝大多数有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
毒蛇有毒囊和毒牙。蛇肉能够吃,毒蛇能够做药。
3、观察认识鳄鱼。
(1)鳄鱼是什么样貌的?你明白鳄鱼是怎样爬的`?请你学一学。
(2)小结:鳄鱼有扁扁的脑袋和扁扁的身体,鳄鱼背朝天,肚皮贴着地,粗壮的尾巴像钢鞭。
他的皮肤很厚,皮肤里还埋着一块块排列整齐的骨块。
如果他张开血红的大嘴巴,会露出74颗牙齿,看了真叫人害怕。
4、观察认识乌龟
(1)乌龟是什么样貌的?在水里和陆地上他是怎样行走的?
你还明白乌龟有哪些奇特的本领?
(2)小结:乌龟有一个坚硬的壳,当其他动物伤害他的时候,乌龟的头和四肢立刻会缩进壳里去。
乌龟四肢的脚趾间都有蹼,所以,乌龟也能在水里游动。
乌龟的行动很慢,小花也比较慢,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能活下去。
三、爬行动物的特征
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运动时采用的爬行方式,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动物为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
5、爬行动物的心脏仅有三个心室,不象其他动物有四个。
6、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卵生,但也有的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
四、游戏《爬一爬,猜一猜》。
启发幼儿扮演自我喜欢的动物到前面来爬一爬,其他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怎样爬更像动物爬,学习模仿爬行的动作。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水源自于地下水和天上的雨水,经过工厂的加工、过滤等程序,才能饮用。
2、了解水中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知道不能喝生水。
3、乐意观察生活,观察各种仪器,感受观察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显微镜若干台。
2、带领幼儿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水加工、处理的过程三、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水从哪里来。
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幼儿经过谈论后,得知水可以从天上的雨水那里来,也可以从江、河、湖里得来)江河里的水、天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
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饮用?(引导幼儿结合经验水加工、处理的过程)
2、教师小结:
我们饮用的水是江河里的水,自来水厂的叔叔阿姨用一些特殊的设备把这些江河里的水经过加工、过滤使水边得干净、再传输到地下水管中,水龙头和这些水管连接着,通过水龙头我们就能用到这些干净的水了。
3、了解水中的物质成分。
教师:虽然这些水变干净了,但是是否可以直接饮用了呢?为什么?
分组请幼儿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知道水中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我们人体有益处,而有些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是不利的。
我们要怎样处理才能饮用这些水呢?
4、教师小结:
自来水虽然经过了加工处理,但里面有些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是有害的因此要将自来水再进行高温消毒杀死一些微生物,这样的水饮用起来就很安全了。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利用废旧纸张开展有趣的小实验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环保观念。
2、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3、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将纸变长纸条,由平面变立体的方法,并进行量的比较和建构活动。
活动准备:
废旧a4打印纸,剪刀,胶棒若干;废纸筐每桌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一张纸:“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纸?启发幼儿细致观察,大胆描述纸的特征。
二、展开部分
1、启发幼儿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教师:这是一张已经双面打印过的纸,想一想我们还能用它来做些什么?
2、引导幼儿动手探究,纸的游戏。
(1)一张纸变长纸条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把一张纸变成长长的纸条?
——小朋友想出了许多办法,现在就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看谁变得纸条最长?
——请幼儿动手尝试用剪直线,曲线,粘接等方法,将一张纸变成长纸条。
——同桌的幼儿进行纸条长短的比较,每桌选出的最长纸条再进行比较,最终选出全班最长的纸条。
——请个别幼儿介绍剪长纸条的方法,引导幼儿讨论哪种方法剪出的纸条最长。
(2)一张纸由平面变立体
——教师:小朋友动手来试一试,怎样能让一张纸立在桌子上?
——引导幼儿动手探索,通过运用折、卷、剪等方法让纸立起来。
——请同桌小朋友之间进行比较,谁的纸立得最高,立得最稳。
—一同桌幼儿共同合作,把纸立起来后进行叠高建构活动,在规定时间看哪组的纸叠得最高,为胜。
——欣赏课件,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叠高建构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今天我们玩了纸的游戏,小朋友探索了一张废旧纸张的多种有趣的玩法。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废旧的物品,只要我们勤动手,勤动脑都可以把它们变废为宝,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就能减少浪费,节约出许多的能源,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5
一、教学设计
?好吃的蔬菜》是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中《秋天》主题里一个活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幼儿园的小朋友缺少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所以偏食、挑食、三餐不定时、定量的情况普遍存在,故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了解有关饮食健康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吃"的过程中还包含有关"用餐礼仪""用餐卫生"等知识,这些内容都要在教学中渗透。
1.显性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知蔬菜的不同味道和多种制作方法。
(2) 能用语言清楚地介绍自己家制作的菜肴的名称、特点。
(3) 共同分享、品尝自己和同伴带来的蔬菜。
(4)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多喝水、少喝饮料;吃零食要有节制。(第二教时)
2.隐性教学目标。
(1)使孩子了解一些就餐礼仪。
(2)让孩子知道饮食要卫生。
(二)教学设计思路
1.前期准备。
在准备这个活动之前,我着重观察了孩子午餐的饮食情况,发现一些孩子到了吃饭的时间便会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生怕落在后面;一些孩子碰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吃得特别多,不喜欢的就吃得很少;吃完一顿饭,桌面、桌下全是米粒,而且还有把饭倒掉的现象;为了了解孩子平时的饮食结构和饮食健康知识,我做了调查,发现孩子普遍喜欢油炸食品、肉、虾、水果,而对豆制品、蔬菜、菌类则表现出不感兴趣。对于食物的营养知识主要来自父母,孩子知道牛奶、蔬菜、水果对身体有帮助,但是有什么帮助,该如何均衡营养则知道甚少。
2.活动设计。
(1) 幼儿介绍自己准备的菜肴。
活动前一天让家长和幼儿商量共同做一道菜,并参加买菜、择菜、洗菜、烧菜的制作全过程。引导幼儿从用的什么蔬菜、怎样制作的方面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分类摆放菜肴。
引导幼儿根据菜肴的制作方法来分类,将各自带来的菜肴按凉拌菜、炒菜、汤分类摆放在自助餐桌上。
(3)配菜活动。
通过前两项活动,孩子对菜肴的分类以及合理饮食有了初步了解。在这时要求6个孩子为一组,为一名平时饮食不合理而导致上课没有精神、跑步总落后的孩子进行配餐。这个活动再次巩固了前两次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这个活动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常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精神。
(4)小小自助餐。
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以"小小自助餐"老板的身份为切入口。大城市的孩子吃自助餐的机会较多,一些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会吃自助餐,而有些则对吃自助餐有错误的理解,认为自助餐就是想拿多少拿多少,全然不顾是否吃得下。对于少数从没有吃过自助餐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可以通过模拟吃自助餐获得一种新的生活经验。
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我首先欢迎孩子来到新开张的"徐老师餐厅"来免费就餐,接着让孩子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就餐。选择好了食物后,说一说自己拿了哪些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在快乐的气氛中进一步激发喜欢蔬菜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幼儿介绍自己准备的菜肴。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健康成长最有关的"食"(放大出示)。
师:我相信许多小朋友对吃一定很感兴趣,徐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来,我们闻一闻有什么味道?
逐一出示孩子带来的菜,并请几个带来特别的菜的小朋友来介绍,引导幼儿从用的蔬菜、怎样制作的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分类摆放菜肴。
引导幼儿根据菜肴的制作方法来分类,将各自带来的'菜肴按凉拌菜、炒菜、汤分类摆放在自助餐桌上。
师:我们来帮它们分一下类吧,先请小朋友讨论一下按什么方法来进行分类。
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分类,其他幼儿做参谋。(这个环节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讨论结果来进行分类。)
(3)小小营养师。
师:最近有位家长来找我,他说他的儿子平时总是偏食,所以上课没有精神,跑步总是落在最后。医生说,只要平时能够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这些症状就可以消失了。这位家长希望我们能够给他的儿子配营养餐,每天品种尽量不重复。你们来当回营养师好不好?现在班里共有9个小组,我就请这9个小组每组搭配一顿营养餐,看哪个组搭配的餐营养最合理。
师:每组该如何完成任务呢?
a、首先由组长负责讨论,然后在菜肴中进行选择,如果不够,可以加进别的内容。
b、选择完毕后,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或者自己选择,每人画一种菜。
c、画完后,把食物放在餐盘上,各自介绍搭配的理由。
师选择一组比较典型的孩子上来交流各自的选择。
典型一:选择太少。可以增加些什么?为什么?
典型二:选择太多。可以去掉些什么?为什以?
生:讨论。
(4)参加品尝蔬菜自助餐。
我呀开了一家"徐老师餐厅"(黑板出示),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张,我请小朋友免费来吃饭,给餐厅提提意见。今天我们来吃自助餐。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自助餐吗?有谁吃过自助餐?
生1:想吃什么就可以拿。
师小结:从名字上来看,就是自己为自己服务,想吃什么就可以自己拿什么。
师:吃自助餐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2:吃自助餐要注意不能浪费,拿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胃口。
生3:吃自助餐要注意卫生,要用公用的勺子拿食品。
师总结:1.取吃的东西时要排队;2.拿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去;3.吃多少拿多少。
自助餐开始,孩子进行选择。
在孩子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表扬孩子的一些文明行为(互相谦让,帮别人取物)。
活动二:交流。
师:在动听的音乐旋律下,同学们都为自己选择好了一顿美餐。
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有的小朋友什以都爱吃,所以选了很多;有的小朋友很多东西都不喜欢吃,选了很少,甚至只选了一种。大家觉得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合理?
师:那么怎样才算是合理的呢?
生: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们不能偏食,每天每一类的食物都要一些。有些食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该多吃些,有些我们可以相应的少吃些,但是每一类我们都要吃到。要健康成长,我们就要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食物还有许多,请你在星期天和爸爸妈妈去菜场逛逛,然后制定一份一周的家庭晚餐菜谱。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做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四)课后反思
1. 在活动中由于秋天的主题只能是蔬菜,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把荤菜、水果、饮料放进去,给孩子分类增加难度。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片。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
生:香蕉。
师:谁能说出图意?
生:两只小猴子来智慧老人家里做客,智慧老人要把12根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
二、问题探究
师:通过看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几根香蕉?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问题)
师:我们可以用12根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看谁分得最快。
学生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演示自己分的过程。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教师讲解把平均分转化成除法算式。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教师板书:÷)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列式?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香蕉。算式是“12÷2=6(根)。(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算式。教师指着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2除以2等于6。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2÷3=4(根)。(教师板书)
师:在12÷3=4这个算式中,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是除号。(板书)
师:(指算式)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分香蕉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分法,同学们掌握了把平均分转化为除法计算的方法。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想出又快又好的办法解决。
教师出示题目:18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每份是几根?把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分,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18÷2=9(根)。18÷2=9表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生:18÷3=6,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生:18÷6=3,……
生:18÷9=2……
教师肯定、鼓励分法多样化。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完成第38页练一练。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练习设计:第38页的练一练,第4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2、学会观察比较,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倒翁。
活动准备:
不倒翁、果冻壳、纸团、米粒、一次性纸杯、方形盒子、娃娃圈。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发现底部是半圆形的物体,只有在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还要把它固定在中间,才能使物体不倒。
教学难点: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站一站
(一)出示材料,请一位幼儿动手试试哪些东西能站,哪些东西不能站。
(二)提问:哪些东西能站?哪些东西不能站?为什么?
(三)怎样能够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
(四)教师出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翁的底部是圆的,却不会倒呢?
二、尝试制作不倒玩具
(一)幼儿借助桌上的材料,尝试让果冻壳站起来。
(二)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玩具里装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三)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米粒的玩具却能站住?
(四)当摇晃装有米粒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装进什么不会倒?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不倒翁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四、幼儿玩自己制作的不倒翁。
五、出示娃娃图,请幼儿尝试让娃娃圈站起来。
六、娃娃圈跳舞。
鸟大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 幼儿 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 2 2 4
3、认识比例:1: 2: 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 1: 2: 2: 4
胶 洗 洗 水
水 手 洁
液 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 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画》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小百科:泡泡,泛指某些液体内部空气散发,鼓起的圆形或者半圆、椭圆形的汽泡等等。
鸟大班科学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