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将教案制定好,教案是教师衡量自己教学的标准,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课》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课》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能举出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
(4)能读懂推荐的童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自学能力。
(2)学会电脑和网页的基本操作。
(3)锻炼初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4)会使用bbs,能独立发表意见。
(5)锻炼对身边小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的探求热情,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喜爱读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这一个科学常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举出身边其他的科学小知识、对学生进行电脑操作的指导、bbs留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打开首页)小朋友看,小熊他们玩跳绳玩得多开心啊!小熊一个劲地往上跳,咦?为什么他不会跳上天,而是每次都跳回原地呢?聪明的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这个故事(出示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2、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1、全班认读生字,贴桃子图。
2、认读生字游戏:学生打开网络,练习学习测评第一页“做一做”。
3、导语:听听电脑朋友是怎样把课文读好的?
(三)初次上网,质疑。
1、导入,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欣赏”。
提出要求:听课文,让学生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带问题自由上网进入“课文欣赏”听课文朗读。
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四)再次上网释疑。
1、导语,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理解”,教会学生操作页面。
提出要求:跟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地球爷爷的手究竟是什么,从读中找到答案。
2、学生自由进入“课文理解”进行朗读、学习。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探讨。
3、师生共同释疑: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
问:从课文哪里可以知道?
4、小结。
(五)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指导读好地球爷爷的话。指名读,男同学读。
2、指导读好小猴和小兔带有请求语气的话。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同学比赛读,从读中体会其中含义.
3、指导读好学生感兴趣的句子。
问:你还喜欢课文的哪句话?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4、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汇报:一个小组分角色读、个别脱稿表演读。
6、小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六)小组协作探究。
1、导入.
2、分小组讨论: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吗?(老师指导和监控)
3、学生汇报。
4、导语。
5、学生自由说:谁还能说说像地心引力那样的小科学呢?
6、小结。
(七)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1、导语,推荐中“阅读欣赏”的3篇课外童话,指导学生进入、操作。
提出要求:边读要边想,从童话中知道或懂得什么?
2、学生进入网络,自主选择喜欢的童话进行阅读。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
3、指导学生进入“聊天小站”,使用站的“留言薄”。
4、学生自由进入“聊天小站”发表留言。
生生在“聊天小站”进行交流讨论。师生通过网络交流,老师通过教师机遥控指导学生。
5、小结。
6、布置作业。
7、结束。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开始
网络
设境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生字
贴桃子图
齐读生字
网络
游戏:做一做,读一读
网络
导语、指导操作、“课文欣赏”页面
网络
欣赏课文
网上交流
初次上网、质疑
质疑
网络
导语、指导
操作
“课文理解”页面
再次上网
释疑
网络
借助网络、跟读、练读课文
网上监控交流
释疑
评价指导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指导朗读
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
表演读评价
小结
点拨指导
小组协作
举例
小组协作探索
学生汇报
网络
指导操作“阅读欣赏”聊天小站
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网络
自由阅读
童话网络
师生网上交流
网络
在bbs写留??
网络
师生交流、遥控指导
点评
留??
网络
布置作业
结束
语文课》教案篇2
《妈妈睡了》课文原文
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蛋上。
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挂满笑意。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深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妈妈睡了》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四个词语。
2.多种方式反复练习读课文,达到正确,通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大致内容。
3.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劳累,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母,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1.识字学词。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体会妈妈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怎样爱妈妈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设计思路】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赋予汉字情感,渗透汉字文化,总结识字规律,教会识字方法。通过精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你们的妈妈呢?她长什么样子?(请同学说)那你们的妈妈睡着的样子你们注意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作者观察到的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的。
二、课文练读查读
1.请同学们端好书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标好自然段,圈好生词。
3.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
出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
4.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读,同桌查读。
5.开火车轮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出示: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儿的额头上。
6.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7.很多同学也想读一读,全班齐读课文,听听谁的声音听。
出示齐读要求:全班读齐,声音洪亮,和谐悦耳,尽量读正确。
三、集中识字学词
1.齐读词语。
哄睡、先后、闭眼、紧紧、红润、等着、呼吸、头发、粘在、汗珠、额头、沙沙、乏力、脸上、故事、阴沉、窗外
2.去掉拼音,指名读词语,男女生比赛读。
3.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4.交流识字方法
(1)形声字识字:哄、吸、粘、额、脸
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谁能用通顺连贯的话说一说这些字的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哪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这些字都是借助右半部分发声,左半部分是这个字的意思);哄,吸都是口字旁,口字旁和嘴巴有关,用嘴呼吸,用嘴巴哄孩子睡觉。月字旁和人的身体有关。)摸摸自己的脸在哪里?
(2)多音字:
发 fa: 发芽 发现 粘 zhan 粘住 粘在
fa: 头发 理发 nian 粘性 粘土
(3)归类识字:润、汗、沉、沙
这几个有什么共同点?对都是“氵”旁,都和水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氵的字?江、河、湖、海、满、流、池
(4)识记生字
再打乱顺序出示词语,再查读,齐读。
(5)全班齐读生字。
四、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填空。
同学们,生字我们都学会了,再读课文,想一想“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学生完成填空
睡梦中的妈妈( )。
睡梦中的妈妈( )。
睡梦中的妈妈( )。
五、指导写字。
出示三个字“窗、事、发”,重点指导“窗”。
(1)让学生观察,指名用一、两句话说出写这个字注意什么。
(2)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描一对二写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7课。在学新课前老师想考考你,看你对这课的生词掌握的怎么样,有信心接受考验吗?
1.师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师:看来词掌握的不错,现在生字从词里走出来了,你能读准吗?
2.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二、精读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7课,练习把课文读好,大家齐读课题。
(一)精读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价他读得语气怎么样?
教师指导:
a.睡梦中的妈妈怎么样(美丽)?上面的同学读出美丽了吗?(没有)。
b.再指导,文中哪些词语看出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指名读这几个短语,齐读。除了弯弯的眉毛,还可说弯弯的什么?(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月牙)明亮的( )
c.出示句子: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提问:“弯弯的眉毛”怎么也在睡觉了?(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毛也“睡”得很香。“睡”字也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d.通过比较句子,感受写法的生动、强调用词的准确。
弯弯的眉毛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指名读句子,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红润”的意思。
e.妈妈长得真美丽,文章描写的也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与读?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3、4自然段
1.用读第1、2段的方法,自由练读3、4自然段。
2.指名读第3段,读出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师:谁能说说温柔是什么意思?一般的时候会用来形容什么人?
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的人,你就会觉得他很温柔呢?
师:是啊,妈妈是那么慈祥,那么爱笑,连睡梦中都在微笑,还准备给你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呢。那谁能来微笑着读读。(指名读)
3.指名读第4段,读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师:妈妈为什么这么累?我们的妈妈每天都要做些什么?
生:做饭、洗衣、上班、接送我们上学……
师:是啊,妈妈多累啊!大家齐读4段。把妈妈睡觉时的这种恬静读出来。
整体回归:这节课,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了课文。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妈妈对孩子怎样?(妈妈很爱孩子)孩子对妈妈怎么样?(孩子也很爱妈妈)。是呀,妈妈爱孩子,孩子也学会了回报妈妈的爱。
三、拓展阅读
孩子们,是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她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真的很不容易,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文中的小作者也学会了像妈妈爱护自己一样关爱妈妈。生活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再读这一篇——请大家打主题丛书108页,大声朗读《棉鞋里的阳光》,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课是写谁在给老人做好事呢?你喜欢谁?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天是母亲节吗?你喜欢这个日子吗?
请大家打主题丛书,102页《母亲节》,大声朗读,齐读。
“母亲节”这天,你想为母亲做点什么呢?
四、写字指导
出示三个字“哄、脸、沉”
(1)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字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提示写这个字注意什么,(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2)范写“脸”字。
(3)学生描一对二写三
《妈妈睡了》教学反思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切的母子之情。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三部分让学生体会妈妈的爱。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
让学生感知妈妈的“累”这部分,“仔细读读课文,你从哪句话就能读到妈妈的累”,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二、抓关键词,理解文本
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我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中对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谁最会读书了,能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想,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三、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情为线,感悟真情,理解为客。引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并适时设置环节“我想说说我的妈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妈妈的照片,或者画几幅关于妈妈的画,说说自己的妈妈,学生边看照片或画通过亲自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受母爱。再把文中的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读读课文,把自己对妈妈的感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学生有感而读,感情自然流露,读出来也自然充满深情。在作业布置上也以情为主,延续课文内容。一方面把自己最想说给妈妈的话,写在一条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另外,启发学生以后该怎样回报妈妈对自己的爱。
这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加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让每位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对狼的形象展开自由、深入的说析。从而体会狼的狡猾、羊的警惕。
2、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学会剩余的生字。
3、理解不同的语言,了解不同角色的动机与内心活动。
4、理解寓意,懂得不管坏人多么狡猾,多么善于伪装,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就能看透其本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会摇尾巴的狼》。请大家打开书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借助狼和老山羊的几次对话来写的?
二、深入讨论,分析形象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一组为中心发言,其他各组为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评价。
1、讨论第一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自己对狼这一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狼说自己是忠诚驯良的狗也表现了狼是多么的狡猾。
(3)教师补充。
狼在什么情况下说自己是狗的,怎么说的?要求:先读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说明,完成表格。
次数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怎样说的?
(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老山羊问他是谁?为什么跑进陷阱里去了,狼趁羊不了解情况时装出一副老实可怜的模样,说自己是忠诚驯良的狗。)
(狼共说四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说明它和羊早就认识,显得彼此很亲热。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自己是狗,是羊的好朋友。第三句用救小鸡的谎言标榜自己的勇敢、善良以以骗取老山羊的同情。毫不犹豫更显得自己的勇敢。第四句是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指导学和读好狼这四句话语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在怎么爬也这儿语气不到位,老师可设一练习:如果将怎么爬也去掉,同原句比,哪句话发?为什么》?
(原句好。有了怎么爬也再现狼掉进陷阱后走投无路的绝境。)
既然这国个字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2、讨论第二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自己对狼这一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
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
我是狼狗用狼狗狡辩。
跟羊特别亲照应前面的好朋友,都是为了讨好。
最后向羊发誓:你只要伸出帮你咬虱 ,此处可让学生想象课文中用表示狼还想说自己的忠诚、善良狼还会说些什么呢?
狼生怕老山羊发现自己,才接二连三地辩解、讨好、发誓,以求得老山羊的理解、相信、喜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刻老山羊与狼的心理活动。
(4)练习分角色读4、5自然段。
(5)填狼说自己是狗的表格。
3、讨论第三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诉自己对狼、老山羊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说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
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第三次说自己是狗?怎样说的?(完成表格)
(第三次是狼见老山羊识破了他的花言巧语,但不甘心失败,使出最后一个骗术摇尾巴,希望得到一线生机。)
可让学生质疑:为什么狼要用摇尾巴来证明自己的的确确是狗?
(因为会不会摇尾巴是狗和狼的一个显著区别。狗尾灵活,可上竖下垂,摇起来轻松,而狼尾硬,难摇动。)
文中使劲、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的特点和它着急的心态。
(4)练习读第68自然段。
以能读出狼的焦急、伪装的真诚,读出老山羊的勇敢、机智、警觉的同学,给予表扬。
4、讨论第四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对狼、羊形象的分析。
(2)其它小组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指导朗读。
(羊心里完全明白了。是说羊清楚地了解陷阱里的狼了,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狼前面说的全是假说,只是想哄骗别人搭救他出来罢了。他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仍是改变不了吃人的本性。所以对这种坏东西不能相信,更不能同情。)
齐读羊的这段话。读了羊毫不留情地揭露对狼切齿痛恨的感情。
最后狼和老山羊都怎么了呢?
5、讨论第五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对狼、羊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3)朗读比赛,教师适机补充、指导。
三、谈收获
1、生字、词语方面的'收获。
(教师可示范讲解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
2、朗读课文方面的收获。
3、学习了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把寓意补充完整:不管坏人多么狡猾,多么善于伪装,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就能看透本质。
4、在课外阅读、电视、电影及日常生活中,大家见过会摇尾巴的狼一类的人吗?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你会怎样对付他们呢?
四、课堂练习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填空。
(1)它不是忠诚又驯良的狗,而是又( )又( )的狼。
(2)你( )摇尾巴,( )凶恶的狼。
3、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陷阱里的恶狼将会有怎样的结果。
板书
14 会摇尾巴的狼
羊 狼
问你是谁? 装可怜忠诚驯良
看很像狼。 半闭眼温和狼狗
说别骗人 摇尾巴的确是狗
全明白还是狼 露凶相我吃掉你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善于伪装,狡猾凶恶)
资料
严文井: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尤其擅长童话写作。他的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
语文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和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史铁生(1951—20xx),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患病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主要作品还有《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铁生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絮叨(xù dāo)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②絮絮叨叨:说话啰嗦。③烂漫:指事物颜色鲜明而美丽或形容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④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3、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结尾对菊花描写的作用。
三次。首先,文章以菊花为线索,结尾与前文相照应;通过对菊花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生活态度的转变,七彩的菊花表示“我”已经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与前文的沮丧绝望形成对比;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现那些时光已过的日子里,一切美好依然存留在记忆深处。
(3)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1、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试着写一句。(提示:可以自己找句子,也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列出的句子。)
示例:从“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
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很细心。
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根据不同的语句,母亲的爱可以是——“敏感、坚强、隐忍、急切、热烈、深沉、小心翼翼、用心良苦、无私、充满苦难”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小组揣摩交流一下。
对母亲的怀念,因母亲去世而伤感,为自己的不幸而带给母亲那些艰难生活而感到自责、愧疚、忏悔,同时也有理解母爱后能乐观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敢与坚强。
3、文中第一段母亲对“我”说的“好好儿活”和结尾作者强调的.“好好儿活”,二者的含义一样吗?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和对生活中的艰苦坚强且积极的态度。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与告慰。”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和从母亲那里理解到的对生活同样坚强而积极的态度。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
秋天里淡雅高洁的菊花引出“我”无限的回忆,秋天里慈爱坚强的母亲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秋天里母亲带着遗憾猝然离去,秋天里有“我”对母亲绵延不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短信。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史铁生作品中的两段话,写一句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语文课》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3、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领悟文章中深层无私的母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2、3
2、难点:见目标3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语言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时数:2节
五、预习要求: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至少通读课文3遍。
2、运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收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着重了解其瘫痪的人生经历。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见目标1、2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1min)
文人自古悲春伤秋,秋天,确实是一个勾起人无限情思的季节。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史铁生先生也在秋天怀念着自己的母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知人论世(7min)
史铁生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大师,大家昨天查阅资料对史铁生先生了解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关于史铁生先生的资料,将你认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最需要掌握的3个信息选出来。
明确:
1、史铁生先生21岁时瘫痪,找不到工作,生活苦恼,失去活着的欲望。
2、写这篇文章时史铁生先生已经走出瘫痪的阴影,热爱生活,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3、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听读。学生读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疏通词意。(5min)
明确: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2)初步感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8min)
a、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包含几层意思?
b、明确:怀念的是母亲;母亲在秋天去世
c、通过读文章,你觉得文章中的史铁生先生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文本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情绪不稳定、敏感、暴躁、暴怒、绝望“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那两句语言描写。
d、你觉得史铁生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发言,注意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怀念,愧疚,自责。“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天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了。”“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标出停顿和重读的词。听读结束后,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教师巡视并指导。(9min)
4、结语: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母亲的想念和愧疚写下这名作。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暴躁、暴怒无常
浑然不知重病缠身
语文课》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