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笑教案参考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教案是不可取的,教案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桃花笑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桃花笑教案参考5篇

桃花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桃花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且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14节,有自己的见解。

2、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谈话导入。

2、作者向种树人问了哪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感受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1、自由读12、13节,思考:如果你们是种树人,老师是文中的“我”,你们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2、师生对话,交流反馈。

(1)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2)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追问:不确定指什么?

(3)指名读12节,理解种树人的表情,这是自信的笑,再让学生想像种树人仿佛看到了什么?带??

自信的微笑再指名读。

(4)如果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理解“语重心长”,指名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种树人的这种种树的方法取得成功了呢?(15、16节)

4、小结。

三、小练笔、深化感知。

1、小黑板出示:

请再读一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我会对()说:“_____”。

刚种下:种树人

正在成长:一起成长的伙伴

枯萎:枯萎的同伴

长成大树前来散步的人

2、汇报,师相机点评。

四、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阐明的做人道理。

1、自由读14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人的“不确定”指什么?举例说明?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4、你们知道哪些人在困境中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做出了一番事业?

5、师举洪战辉的例子。

6、反思作为小学生的自己该如何做,有没有想起哪些名人名言能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7、齐读14节。

8、总结

以《中日夏令营较量》的故事引发深思,并对孩子们提出期望,概括写作特点,借种树喻育人。

桃花笑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 内容第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 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 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水声如音乐、水声如明镜),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受事物特点,拓宽学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桃花笑教案篇4

三月桃花水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旁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三月桃花水的录像或挂图。

学生:了解和搜集春汛的有关信息和农村春耕的资料。

教学建议

阳春三月,燕子飞来了,桃花盛开了,冰雪融化了,河流苏醒了!《三月桃花水》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春汛到来时的胜景。把河水比作竖琴,把波纹比作琴弦,把浪花比作鼓点,三月桃花水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田野上拖拉机的轰鸣,大路上马车驶过的铃铛声,与流水声汇聚成一首和谐的春忙交响曲。把清澈的河水比作明镜,映照出春天山乡的美景。

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去把握:1.(1~2段)总写桃花水到来时动听的声音、明洁的颜色和流动的形态。2.(3~4段)主要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写桃花水像竖琴,弹奏出动听的春的交响曲。3.(5~6段)用四个排比句,写桃花水的颜色明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美丽的春的身影。4.(最后一段)写作者对桃花水由衷地赞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桃花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2.刘湛秋简介,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3】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

?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础教学()例二、初读课文,整体廓知。

(-)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出示课件4】

铃铛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草如茵柳如眉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出示课件5】

绮丽:鲜艳美丽。

回旋:盘旋,转动。

应和:呼应,附和。

纤细:细微,细小。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以问题方式来引音。

4.【出示课件6】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注意力集中。随着问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5.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7】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

(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是什么声音”一一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一一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8】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而,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一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朝霞”“酒窝”(比喻)。

3.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4.小组自学:【课件出示9】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板书:什么声音竖琴什么光芒明镜)

5.教师提问: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出示课件10】

预设: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气

预设: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分组探讨,体悟魅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预设:课文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啊,沉醉”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草如茵”“柳如眉”,两个比喻句,表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好,令人心醉。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春水,作者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和赞美)

五、拓展。【课件出示12】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某一个季节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板书内容三月桃花水【课件出示13

什么声音?竖琴沉醉,喜爱和赞美

什么光芒?明镜]

h堂作业【课件出示14、15]

1.从文中找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

(2)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仿写词语。

草如茵柳如眉()()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想象成(),(),还可以想象成()和()。

5.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之情,请找出句子并抄下来。

?答案】

1.绮丽(美丽)纤细(细小)

2.草如茵柳如眉(夜如水)(月如盘)

3.(比喻),(排比),(拟人)

4.(小铃铛),(丝绸),(竖琴)和(明镜)。

5.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

不足之处:

教师讲解引导太多,使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变少,本文是略读课文。后期教学时,针对略读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即可。学生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桃花笑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温暖的笑作文600字最新8篇

哭与笑经历与成长作文7篇

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主题教案参考5篇

幼儿园小班蒙氏教案参考5篇

防溺水教育安全教案参考5篇

科学活动的教案参考5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参考5篇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参考5篇

幼儿园美术《鱼》教案参考5篇

八年级上生物教案参考6篇

桃花笑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