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教案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学会演唱歌曲《茉莉花》,掌握江南风格的歌曲韵味。

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茉莉花》,能掌握弱起小节的演唱。

教学难点:掌握江南《茉莉花》的韵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位中国小女孩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中,唱响了一首中国民歌,你们想听吗?

1、学生欣赏(播放2004奥运会闭幕式录像片断)

师:你们听出来是什么歌吗?

生:茉莉花

2、谈谈感想

师: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选择了《茉莉花》这首民歌。

(生畅谈)

师:是啊,茉莉花代表纯洁,代表纯洁的中国的人民,更代表中国人民热忱欢迎世界人民2008年到中国做客的一颗真诚的心。

二、唱花--学唱歌曲《茉莉花》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茉莉花吗?闻过茉莉花香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喜,你们看:(cai展示江南风景及茉莉花图片,背景音乐为民乐合奏的《茉莉花》)师在教室洒上茉莉花清新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生畅谈置身茉莉花丛的感受)

2、学生练习呼吸及歌唱

师:是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茉莉、花香。让我们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尽情的吮吸这芳香的花蜜吧!

(师引导学生深吸气,用哼鸣随琴哼唱歌曲旋律)

3、演唱歌曲及歌曲处理

①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词

师:你们刚才的声音就像是天籁之音,相信加入歌词,你们也一定唱得更美。

②解决歌唱难点

师:美丽的茉莉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让我来将你接下,送给别人家。”听到这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闻到茉莉花香,想摘花但又舍不得摘的心情。带着爱惜茉莉花的感情唱第五乐句,感受八分休止符“03”。

③表现相同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用赞美的情绪唱。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的力度加强,更加深情的赞美。

④随cai有感情地渲唱歌曲。

三、音乐欣赏

1、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

引导学生从速度、歌词、情绪、语言、演唱方法等艺术要素出发,挖掘江苏和河北两首《茉莉花》的不同特征。

师: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茉莉花》,流传最广的是江苏和河北的茉莉花。(cai出示两首茉莉花的歌谱及音乐)

师生总结:江苏的《茉莉花》委婉、秀美

河北的《茉莉花》豪放、欢快

师:是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以后要多学习,把我们民族音乐继续发扬下去。

2、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师:《茉莉花》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这也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让我们来欣赏这种精彩的一幕吧!(cai出示演唱录像)

①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骄傲、自豪);

③说说宋祖英的演唱和自己演唱在情绪、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④说说歌曲还有哪些演唱形式,并听一听用法文演唱的茉莉花,学生谈感受;

⑤听赏和感受由“女子十二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

师:除了歌曲以外,很多演奏家也很喜欢这首《茉莉花》,而且经过改编,茉莉花的曲调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中国“女子十二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播放音乐)

师:这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哪一种表现的茉莉花更能打动你的心呢?

(生交流、讨论)

四、创造性表现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有很多艺术才华,今天我们就请大家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本领,把《茉莉花》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组合,用舞蹈、器乐、歌唱、朗诵等形式表现茉莉花)

五、小结

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茉莉花不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让我们把茉莉花唱响全世界。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想一想,这样写符合实际吗?

(1)老师的体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数学测验成绩是935分。

2.这些数据都少了“一点”,那你知道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比如这里,51.5这个小数,里面的51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这个5就是小数部分。那这两个5所在的数位一样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3.那这小数部分的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呢?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学了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他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6.出示米尺。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7.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归纳整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层练习:分数小数互化。

第二层练习。

1.填空

(1)0.8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1里面有()个0.1和()个0.01。

(3)0.52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

2.判断:

(1)0.8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2)1毫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第三层练习:猜数游戏。

小明和小红的数各是多少?

四、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篇3

?欲速则不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你能试着从字面上理解一下课题吗?(生试着从字面上解一解课题。)

二、学习课文

1、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看看课文写一件什么事?(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这篇课文出现了一个我们以前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谁?那篇课文叫什么名字?(回忆有关宴子的相关情况。)

3、大家刚刚读过了课文,你在字词上还有什么困惑吗?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与你的同桌一起解决。(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小组试着解一解。小组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4、在字词上你还有解决不了的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一下。

5、宴子是齐国人,他很了不起。当齐景公听说宴子病危时,齐景公怎么样?请你读一读课文,找到他的表现。(对照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想法。读相应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语气去读。)

6、如果你是他的一个侍从,你怎么劝说他回到车上或马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力图说服齐景公。)

7、下面我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谁能把这个用自己的话故事完整地讲一讲。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习古文

1、其实“欲速则不达”是《论语》中的内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读一读,试着对照译文理解。)

2、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韩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适时出示相关注解。适时出示带有节奏的古文。(对照有节奏的古文读一读。)

3、我国的古文有许多,那里有许多文学、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方面的精髓。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内容:

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布袋、各色彩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板书:游戏

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摸球结束,统计两种球分别摸的次数。(红的多)

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

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

你想说什么?(不公平)

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是不公平。)

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一句话:要红球和黄球一样多。)

2、各组按照本组的商定,摸球并做好记录

交流:出示一张表格,分别填入各组的数据

组数 红球个数 黄球个数 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哪方赢

1

2

3

4

5

6

合计

观察这份表,你发现了什么?

3、再来说一说:你认为怎样放的球,做这游戏是公平的?

举例说明。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

讨论: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

放得一样多。由于摸到蓝球等于没摸,所以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

继续添上2个蓝球、1个绿球……

小结:决定胜负求数的个数相同,那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

二、练习巩固:

1、很多游戏都需要考虑公平性,比如:(第1题出示)

看图后回答: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右边的转盘呢?

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为什么?

2、(第2题)……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同桌互相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

3、(第3题)扑克牌游戏。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

交流,老师一一板书。比较多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你知道吗?

在足球比赛的时候,常用抛硬币来决定开场。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共抛10次硬币,并做好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虽然说是公平的,但在10次里,并不是出现了5次正面、5次反面。有的组甚至出现了正面次数远多与反面的情况。)

教学反思: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 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 三、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潮过后) 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 据(据说)剧(剧烈) 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

三四年级工作计划优秀8篇

三四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8篇

三四年级写景作文7篇

三四年级工作计划最新6篇

三四年级写景作文精选7篇

三四年级数学教研计划7篇

小学三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