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思考和感悟,读完书后,我总会找到一本笔记本,记录下那些触动我内心的读后感,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灯塔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灯塔读后感篇1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气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故事就从这儿拉开了帷幕。
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就着重写了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以“窗”为标题的第一部,就写了沟通的一扇窗,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她用她敏锐的洞察力,看出了人们的思维情绪,又凭她的菩萨心,为亲友排忧解纷,访贫问苦,助人为乐。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双眼睛”来观察,但也难以窥其全貌。她对于人生缺陷总想全力补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够解决别人的痛苦,纠纷,让身边的人都能和谐地,稳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过努力,她在那种混乱的生活中创造了一个焕发着心灵之美的孤岛,使亲友们感到至少暂时处于一个受到庇护的稳定的世界。她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齐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诸东流。但是,在结尾部分,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边的人们中浮现,莉丽完成了她的画,拉姆齐先生也抵达了灯塔。
拉姆齐夫人及身边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个追求的目标,在混乱的世界里她与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毕竟会有失败甚至破灭,但是,虽然能力有限,心却是无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围内真诚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终都能实现,即使未实现,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毕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过,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老实说,自己的过去的确拥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如今漫无目的的我过着每一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很空虚,或许末日到了,我也就这样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乱的世界里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混乱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这条路上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为有了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实,生活才有意义,到头来才会知道我是传奇。
拥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真诚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让我知道,我是传奇。
灯塔读后感篇2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灯塔读后感篇3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尔夫是个人物。谁都能说上两句对生活的感受,但像伍尔夫这样如此细腻地大篇幅绵延不绝地、不断感发,完全没有任何重复感,这是比较少见的。伍尔夫把现实、思维、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缠不清的白开水。窗和到灯塔去之间的过渡段落,能以正常阅读速度追得上作者叙述节奏,没有任何含混和思维飘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级的读者。可读和写,还差着一个数量级吧?就像对程序员来说,要是能读得进伍尔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觉得就没有你读不通的代码了。
伍尔夫没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单视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里,所有人物因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侧面多角度复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评价,显得真实可信。伍尔夫可能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叙述的可能性。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场显得特别突兀,毛刺感。但在伍尔夫这里同样的处理就很自然。一维时间的概念消解了,叙事也就不再必须有逻辑关联,文字拓展到了一个自由而丰饶的境地,这种创造称得上伟大。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对女人的需要,一种获取赞赏的需要。类似情节至少出现了两次,第一章拉姆齐向夫人讨要赞赏和鼓励;第三章拉姆齐向莉莉讨要同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恐怕也没少向人讨要这种鼓励,至少饱含这种期待。这似乎是一种非常不理性,转移自己对现实注意力的恶习。类似这种独创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们思维的盲区展示了出来。
还有,我觉得造就一个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没有叙述的冲动——是否有对现实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创性想法。再一个,是否在这件事上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伍尔夫的文字写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经历了大量的练习和揣摩。我家里有一本伍尔夫读书笔记,很感兴趣她对传统作家是如何评价的。此外,伍尔夫的写法明显病态。我不知道能否出现一种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样繁复的写法。
在我看来,伍尔夫是一个思维稍显混乱的大胆的探路者、先行者。
灯塔读后感篇4
说中,灯塔看上去是去旅行的目的地,其实它是拉姆齐夫妇的整体代表,这一象征不仅意味着他们在人物中的中心位置,而且灯、塔分别是夸张温情的拉姆齐夫人和客观严苛的拉姆齐先生的象征。拉姆齐夫人被喻为灯塔的闪光,她不仅“具有火炬般光彩的美”,而且,她乐善好施,总以关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就像灯光一样将“所有的贫穷和苦难都化为光芒”,给人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拉姆齐先生是作为其妻子的对立面来塑造的,通过孩子的视角,我们看到拉姆齐先生自私虚荣,喜怒无常,总是要求别人的同情,与此同时我们还能从其他人物的视角,看到他的优点——重视勇气、真实和毅力,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总之,拉姆齐先生就像灯塔一样坚实、忠实于生活。所以,拉姆齐夫妇并不只是对比、相互映衬的关系,两者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正如两人美满的婚姻关系。拉姆齐先生理智、忠于现实却不能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拉姆齐夫人情感丰富,关心他人,“思想崇高”却“行动无效”。两人统一的`是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而灯塔即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之上的理想之光。
附录:“鬼”诱茶客
在昔日海洋大国——英国的文学作品中,灯塔常常是一个重要的素材,随附《第一证书英语教程》中《“鬼”诱茶客》一课课文的中译文如下,以餐读者。
“五十个便士看一次海湾的景色,”那个拿着望远镜的老者喊道。“明媚晴朗的早晨,看看那古老的灯塔和1935年那艘失事大船的残骸吧。”
看一次五十个便士,这纯属掠夺,不过,那景色的确很是壮观。悬崖峭壁绵延不绝,海风激起金光灿烂的波涛,犹如脱缰之马扑向海滩,数只游艇,扬起乳白色的风帆,千姿百态地在海面上左躲右闪,成一曲线前进。往下看,成群的海鸥一面在水面上盘旋滑翔,一面尖声鸣叫,互相呼应。在一英里外的海面上,那座古老的灯塔矗立在一些岩礁上的一个石砌台基上,海浪贪婪地吞噬着这些岩礁。花钱我是毫不吝啬的。就在我把望远镜对准那座灯塔的时候,我身边的那位老者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腕。
“你听说过发生在那座灯塔上的一桩骇人听闻的大悲剧吗?”他悄悄地问道。
“我想可能有很多传奇故事与这样一块引人注目的地方联系在一起,”我提示说。
“根本不是传奇,”老人肯定地说,“我父亲就认识那两位卷入这场悲剧的人。一切都发生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你听我给你说吧!”
他的声音好像变得更深沉更富有戏剧色彩了。
灯塔读后感篇5
“如果一个人孑然独处,这个人多么倾向于无生命的事物:树木、溪流、花朵;感觉到它们表达了这个人的心意;感觉到它们变成了这个人;感觉到它们了解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个人化为一体;感觉到一种如此骚动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顾影自怜。”
?到灯塔去》分为三章:窗、岁月流逝、灯塔。伍尔夫不愧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锋,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凑在一起度假的几个人、远处的灯塔、近处的岩石、波涛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园里的小径、盛开的鲜花、晚上的海风……都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觉,通过三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莉丽。布里斯库、凯姆极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与自由想象表达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主人公拉姆齐与拉姆齐夫人是一对养育了八个孩子的夫妻,拉姆齐集男性的理性、教条与专横于一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事业,作品描写他不断地在窗外平台上踯躅踱步、为不同看法与朋友们的争执、对孩子们的暴虐与无情,这些细节描写所表现出的又是他焦虑不安,心虚不宁、徘徊不前的心态,在最后一章中他的角色却又表现出一个父亲的和善和一个年迈鳏夫孤独的一面,面对灯塔,他终于慢慢从理性走向感性,让他与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齐夫人却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务、善待每一个人;她折服于丈夫的权威却又任凭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她从不武断地浇灭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总是留有空间和余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罗与敏泰、莉丽与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灯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后也仍然照耀在人们心中。莉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干瘪老处女,她一直在构思一幅画,却始终找不到在空白处那关键的一笔,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虽然对班克斯心有所倾但却始终不去触及这份感情,十年后再次来到当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画架,从斑斓色彩中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寻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为她的画布添上历史性的一笔,大功告成,终于画出了在她心头萦绕多年的幻境。
伍尔夫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什么都能天马行空地任凭思绪自由飞扬,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所在,所以读起来必须全神贯注,经常会像读一首诗歌那样细细推敲每一句话的所旨,稍稍分神便会远离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灯塔读后感篇6
灯塔,矗立在冰冷的礁石上,它忘记了孤独,忘记了疲惫,在每一个漆黑的夜晚,在每一次浓雾弥漫的时候,它默默地,为远航的船只指引着方向,为漂泊的人们指引着回家的路。或许它并不高大,并不华丽,但它的作用却无法替代。
张洁的小说《爸爸的灯塔》,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这是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小主人公的爸爸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亲手设计一座灯塔。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在一座名叫象贝的小岛上设计了一座灯塔。这时候的爸爸,是小主人公全家心目中的灯塔。可是,过了不久,意外发生了,爸爸在建筑工地上为了救人受了重伤,留下终身残疾。从此,爸爸变得反映愚钝,无法与大家正常交流。最重要的是,他再也不能设计图纸了。小主人公和妈妈仍旧像往常一样对待爸爸,和爸爸一起玩耍:折蝴蝶、做木头士兵、滚核桃、扔糖果、看电影……他们家依然是欢乐的家庭。这时候,小主人公就便成了她爸爸的小小灯塔。
这篇故事,把大海中默默无闻灯塔,“搬”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更加真切地看到了这一座座灯塔的伟大。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每个人同样需要指引方向的灯塔,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灯塔。比如说,山东招远的刘盛兰老爷爷,他已经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靠收废品维持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多少年来,他寄出去的钱加起来有两万多了,尽管这些钱并不算特别的多,但对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同样,对那些面临辍学的孩子来说,每一分钱都是对他们极大的鼓励,都是他们在即将迷失方向的时候,前方闪耀着温暖和希望的的灯塔。
无论是故事中的建筑师,还是充满爱心的刘盛兰老爷爷,他们永远令人尊敬。就像儿子成为爸爸的灯塔一样,也有的许多的人主动来照顾刘胜兰老爷爷的生活,为他的晚年也点亮了一座座闪亮、温暖的灯塔。
这正像著名文学家泰戈尔所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我也要做一个小小的灯塔,尽管我的光线照得并不远;尽管我的光亮也并不是很温暖。但我愿意为身边所需要帮助的人去“引航”。
灯塔读后感篇7
阅读了一部份后,我“啪”地合上书,心里叫嚣着:妈呀!这是意识流呀!这时透过指缝,我看到了书背后的书评:“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突然,不看完书不读任何书评或介绍的原则有点动摇了,答案得到的太简单总是会让人眩晕。
鉴于以前,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接受印象派油画,如今这本书我决定用看印象派画的方式去看,不要字斟句酌,粗粗地离远点看——有趣、挺妙。
我手上这个版本,到了第155页,第一次出现场情的这一天才算结束了。中间出现了不多的几个人物,大量字幅在描写人物的思绪、感受、话语,面对同一个景色不同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同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地球的两极;天天见面的熟人,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正确的感受产生正确的反应,继而行动正确;错误的感受产生偏激的反应和行为;思绪可以起飞落地,再起飞,任由它飞翔,作者写得太妙了。
拉姆齐夫人与孩子们
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就算是孩子的父亲也不能在话语上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伤害,如能不能去灯塔的话题。就算是打鸟等恶作剧,在外面玩得不能准时参加晚餐,终归在母亲眼里与孩子的可爱和纯真—相比都不值一提。孩子敏感纤细的感觉和依恋,直觉的准确都以一种蒙太奇一样画面的方式表述出来。
拉姆齐夫妇
对拉姆齐夫妇的描写真是让人赞叹,这一对夫妇,男人与女人,思想没有任何交叉点,连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都没有,男人理性又软弱,看似强势暴躁又需要被肯定和支持。
女人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她打理着家中生活的一切,计算着每一项花销,努力让丈夫和孩子过舒适的生活,难处却从不诉说。
女人有着准确的感觉。虽然男人总认为女人没脑筋,但是拉姆齐夫人(包括莉丽)的感觉多么准确。除开学术研究,拉姆齐夫妇能准确地知道对方的情感需要,并放下自我,成就对方的情感,处理生活上的困境时,双方非常默契。
看到拉姆齐先生喜欢逗趣漂亮而头脑简单的年轻姑娘;拉姆齐夫人喜欢头脑单纯的少年时不禁笑出声来,多有意思的一对夫妇,男人和女人之间很多时就是这样,思维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有时候像两条平行线,但不妨碍他们伉俪情深。让我想起圣经上说,知识让人自高自大,唯爱能造就人。到了拉姆齐夫妇这个年龄,撑起家庭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情,包含的已经太多太多。
成为帮助者
拉姆齐夫人的感觉:男人们缺乏能力,需要帮助。这种感觉支持着她的各种行为,对丈夫、对塔斯莱、对卡迈尔、对班克斯都是这种情感——他们需要帮助,她愿意提供帮助。
在晚餐上,莉丽不喜欢塔斯莱,她冷漠地旁观,冷静地分析每一个人,这餐饭她吃得无趣,但她最终按照拉姆齐夫人的请求抛开自己老处女的坚持,成为帮助者后塔斯莱对她非常感激。她同时发现塔斯莱知识惊人地渊博。
女人,放下心中的某种骄傲,真正顺服下来做好上帝最初给你设定的角色时会发现,事情会向好的地方发展,尽管在做起来时候是那样难,终究会是好的。
文章的最后,詹姆斯本来坚持着要反抗暴君,结果心满意足。如火山一样压抑的激烈情绪被轻松化解,只因为父亲赞扬了一句:干得好!无论最初人们对拉姆齐夫人有何种偏见,无论孩子们对父亲怀有多深的不解和恨意,只要让他感受到爱,心中高筑的城墙瞬间就会被瓦解,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灯塔读后感篇8
?爸爸的灯塔》这本书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小女孩小西的故事,一个是小女孩小粒的故事。她们都是坚强、勇敢又自信的孩子,遇到困难和烦恼总不会低头。
小西的爸爸是一位建筑师,她爸爸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大楼。有一次,她爸爸到工地工作时,不幸受了重伤,导致右手没了知觉,记忆也出了问题。她爸爸有一个梦想,就是亲自设计一座灯塔,可是,爸爸受伤后无法再画图纸了。小西为了帮助爸爸完成心愿,每天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游戏帮助爸爸恢复健康。小西就像爸爸的一座灯塔,指引着爸爸走出困难,实现梦想。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小西和她爸爸之间那种不放弃、不泄气的精神感动了。小西用她的智慧、乐观和爱,给爸爸树立了一个灯塔。
小粒的妈妈让从未买过菜的她去买菜,她犹豫了好久,才鼓足勇气去了菜市场。她选择了一个大菜摊买菜,学着别人的样子选菜、看秤,很顺利地把菜买回家。从那以后,小粒再也不觉得买菜是大人的事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从此她就一直帮妈妈买菜。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小粒用勇气战胜了自己,变得更自信了。
读了这本书,让我很有触动,我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今年7月份,我参加了全国钢琴八级考试,最终顺利通过了。但是考级之前,我经历了非常痛苦、非常苦恼的一段时间。因为日复一日练固定的几首考级曲子,直练得我头疼恶心,每当这个时候,我真想放弃算了。可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练好钢琴,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这个梦想就像我心中的灯塔,只要一想到这个目标,我就会鼓起勇气,坚持下去。最后我终于成功考过八级。现在,每当我弹奏着优美的世界名曲,那种自信的感觉真让我感到功夫不负有心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都有一座指引自己前进的灯塔,只要坚持不懈,坚定信念,你就会在灯塔的指引下实现梦想。而我们自己,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别人的灯塔,为那些需要自己的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张洁的《爸爸的灯塔》,让我受益匪浅。
灯塔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商人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