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学校,教案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教案的评估反馈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也能促进教师自我提升,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教材猫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篇1
?秋天》一课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童声诵秋,欣赏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
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
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四、巧手描绘,创造美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活动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五、课后延伸,延续美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活动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 麦芒 麦穗儿 茅茅针 竖蜻蜓 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 一声呼一声应 剥开叶片 结出嫩荚
(2)嚼嚼 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湖畔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将轻轻,把放进嘴里,一股滋味。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 体会色彩美。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 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篇3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我国北方农村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应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巩固练字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北方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北方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一个长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自主识字,巩固练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巧设情境,复习词语,乘上开往秋天的列车。
播放动画,调动学生大脑中与秋天相关的知识储备。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秋姑娘邀请我们去北方旅游的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以乘车买票这一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新词,并相机正音。在读准词语后,学生们就获得了车票,登上了开往北方的列车,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感受北方秋天庄稼果园丰收的美丽,进而感悟人们的开心喜悦之情。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
1、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自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旅途中见到的北方秋天的景色。在学生自由交流中扣住纷纷扬扬一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树叶飘落的景象加深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北方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和果园里的水果丰收的美丽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以读读导游手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有学生选择到田野里去看看,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稻子与金子的相同点,从而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田野里的稻子丰收在望。借助动作演示和图画理解羞答答,结合洁白的笑脸体会棉花丰收时半开半合的姿态美和颜色美。
高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庄稼,我估计对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因此,我先出示玛瑙和高粱的图引导观察比较,请学生从颜色、颗粒和给人的感觉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棵红高粱,环顾四周和上面时所看见的景色,紧扣感情号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并复习秋色宜人一词。在此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果园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苹果的红,感悟石榴的熟,感受葡萄、枣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果园水果丰收时的色全味美。
3、在学生游览完田野、果园后我以开放性问题请学生自学课文第四段,以音乐加以渲染,激发学生情感。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扣有关词语,体会粮食的丰收和人们的忙碌。
最后,创设拜访当地农民的情境,师生互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体会忙碌着的人们内心的喜悦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探究秋天的兴趣。
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在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总结全文,感受北方秋天既是个丰收、美丽的季节,更是个令人高兴的季节。在此基础上,联系教学开始所创情境,让学生课余仔细观察我们江南秋天的美景,创设寄封回信给秋姑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借助秋姑娘的礼物出示纷、似、堆三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堆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 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篇5
一、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习读诗。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二、初读感知:
1、搜集作者相关材料,准备交流。
2、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 qī息
乌jiù梦mèi
清liè枯hé
lián刀xīshuài
liáo kuò
3、释义。
丁丁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冽梦寐幽谷
4、说“秋”
说说自己眼中的秋
5、读“秋”
①指导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
②学生读诗歌。
③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
三、自主探究
6.品“秋”
提示: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探讨探讨。
(1)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
(2)交流探讨阅读中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自己最喜爱的一节诗命名。
④朗读,加深理解
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闭目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四、合作交流
7、绘“秋”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比如可以用画笔画,可以用文字描述(如写诗写散文等),还可以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①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
②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五、拓展检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3.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4.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5.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6.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二部分:阅读分析红的、白的、蓝的……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们心中激起,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7.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8.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9.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10.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11.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带到奥妙的寰宇: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秋天》参考答案1.略2.《预言》;诗人、评论家3.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4.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5.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6.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7.老师的粉笔8.排比;设问9.各种颜色的粉笔10.最后一句11.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小学教材猫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给我猫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