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通过阅读精心撰写的读后感,可以对书籍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篇1
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像米粒大小的幼虫到枣一样大小的蝉,需要大概四年的地下生活,只为五个星期的歌唱梦想,蝉是多么的不易呀。我要保护这小小的生命,因为,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尊重、爱护。人类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为所欲为。
法布尔先生让我明白了一些科学真相:
第一:蝉并非像寓言中所说只知道唱歌,不知劳动,而蚂蚁才是不劳而获的昆虫。
第二:蝉的幼虫要在地下辛辛苦苦潜伏四年重见光明。
第三:《昆虫记》使我了解了蝉的一生,蝉的幼虫最初是在树上孵化,而后随着丝线落在地面上,钻入土中,靠植物的茎和根的汁液生活在地下的穴内四年,然后钻出地面生活。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篇2
自从我读了《昆虫记》中“蝉和蚂蚁”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劳者。
拉封丹的这个寓言家喻户晓:整整一夏天,蝉不做一点事,只终日站在树梢上歌唱,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当蚂蚁把储备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阳下晒时,一只饥饿的蝉前来乞讨,结果他遭遇了难堪的待遇。
蚂蚁骄傲地问:“你夏天为何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吗?”蚂蚁毫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终,这只可怜的蝉饿死了。
可是,在这本书的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看来,这一切都是造谣。其实,蝉才是真正的生产者。本来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对蚂蚁有了一种看法。因为这是法布尔亲身观察的经历。
蝉的嘴如同微型钻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贪婪吮吸着树里的`汗液。就这样,它蚊丝不动,聚精会神,沉浸在歌唱和琼浆之中。
可是,不一会儿,蚂蚁就会和其它昆虫前来抢夺浆汗,蝉被不罢休的蚂蚁赶走,昆虫们趁机痛饮。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们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蝉……蚂蚁真是一个强盗!
蝉却是个聋子。只要避开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边放几十枝爆竹,它也无动于衷。有句俗语用它身上较合适:“像聋子那样大喊大叫。”
书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书,哪知蚂蚁是强盗,哪知蝉是生产者,是聋子?这故事使我知道:蚂蚁是强盗,表现勤劳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勤劳者。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篇3
?昆虫记》这本巨著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观察本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耗费一身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本让他花费毕生心血的杰作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经过作者的描述,我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蝉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啊。兽类动物有弱肉强食、寄生的现象,昆虫里也有类似的情景,蝉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要小
的小虫子,会将自我的卵产在蝉卵上头,而这种小虫子发育要比蝉快好几个月,这种小虫子的幼虫便拿蝉卵作为食物,供自我生长发育所需。
小时候,在看《黑猫警长》动画片时,有一集是说母螳螂在结婚当夜将公螳螂吃掉,然后黑猫警长来破案的故事。一向以为这只是编造的,看了《昆虫记》后发现,这个动画片是真实的科教故事。让我了解了螳螂是一种
无情的昆虫,母螳螂竟会六亲不认地把它的亲人吞食掉,产卵后便再也不回来了,不管自我的亲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长!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体,娓娓道来,在对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作者对生活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经过解剖等工序来完成自我的作品,而是亲身溶入大自然,不顾野外冒险的危险,就好比描述黄蜂,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当时怎样冒着危险去观察黄蜂巢,又怎样弄懂黄蜂的习性,写得十分精彩趣味。
我十分喜爱《昆虫记》这本书,没事时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仿佛和法布尔一齐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篇4
小荒园,大世界
傍晚时分,蝉在树上开起了属于他的演唱会,蟋蟀在草丛里静候佳肴,而我,坐在家中,翻开《昆虫记》,开始享受“饕餮盛宴”。
这本书的作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法国作家亨利·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称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奇妙昆虫世界的大门,我跟随他的脚步、他的目光,去认识那些性格各异又充满智慧的小家伙。它们也如同我们一样工作、休息;他们或聚族而居,或独处一室;它们有不同的个性,也有奇怪的饮食口味和种族风俗……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会为昆虫们的智慧而惊叹;会因他们的勤劳所反思。这本书中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世界有什么不同呢?螳螂夫妻为了自己的孩子,丈夫宁愿牺牲自己,在新婚之夜被妻子活活吞食。这不正像那些为了孩子而四处奔波,赚钱养家的父母吗?他们何尝不是起早贪黑,只为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吗?再者,一些年迈的隧蜂已无力干那些年轻的隧蜂所干的繁重的活了,但他们仍有着一颗为家庭服务的心。于是,它们便干起了“门卫”,为维护出入口的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防范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做着贡献。这何尝不像那些长辈们,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孩子们吃好的、穿好的。他们常常是一把年纪了但不“服老”,去干那些累人的活儿,想想就觉得心疼!
当然,在昆虫世界,还有那些黑暗的、不可见人的一面。人类世界也同样如此。在感动于昆虫们的真善美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那些在昆虫世界显露出的黑暗的一面。那看似只是一片小小的荒园,实则告诉我们的可是很多很多……
小荒园,大世界。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篇5
总是在盛夏时听见蝉的歌声,只是这络绎不绝的歌声在炎热的夏季难免令人感到聒噪不安。人们甚至厌倦了蝉带来的没完没了的“噪音”,但蝉又是怎么歌唱的呢?
人们通常认为大教堂——雄蝉胸部左右盖片下合起来的两个大空腔、镜子——大空腔后的一层红色薄膜、音盖——紧靠大腿的后面两块宽的半圆形大盖片是蝉的发音器官,但当法布尔破坏了这三个器官,也只不过改变了歌声的音质和音量。在音室上开个缺口,便可发现一块干薄膜,呈白色,形状为椭圆形,往外凸,有三四根褐色的脉络分布在上面,使得它有较大的弹性这就是发音器官钹。这个音钹固定在框架上。当音钹被拉得凹下去一点,又在脉络的弹性作用下迅速回到凸起状态。原来一声声的蝉鸣就是从这来回的振荡中发出来的。法布尔甚至可以让死去的蝉唱歌。用镊子夹住一块肌肉柱,小心地拉动,每拉一下音钹就会发出声音。甚至可以让一只活蝉变成哑巴,到这我们也可以猜测,方法便是破坏音钹。当天气炎热时,我们不难发现,蝉会将它的歌声分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持续几秒钟,中间有一个很短的间隔。每一段歌声都是突然开始的,然后迅速达到响亮的顶点。持续几秒钟后,逐渐降低。在闷热的傍晚时分,蝉便会缩短休止符的时间,甚至会取消。歌声不断,但还是强弱交替进行。蝉的歌声从藏尚七八点钟开始,要到晚上八点才会停止。但如果是阴天或者下雨,蝉就不会歌唱了。
了解了蝉的发音器官后,蝉唱歌的目的又是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雄蝉在召唤伴侣,是情人们的大合唱。但法布尔却对这个似乎合情合理的看法表示怀疑:雌雄蝉混杂地栖息在树皮上,近在咫尺,若歌声是爱情的呼唤,实在没有必要。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雨蛙、绿蛙在灌木丛中发了疯似的呼喊着,它们也是在召唤爱情吗?是在向伴侣表白吗?大多数的昆虫在两性之间的靠近会让彼此安静下来。因此,蝉的音钹、蟋蟀的扬琴、雨蛙的风笛都能看成它们表达生存乐趣的一种方式,每一种动物都有它们特殊的表达生存快乐的方式。
鸟有着敏锐的听觉,当有过往行人的交谈、树叶的摆动,它们便会马上停止歌唱,甚至飞走。但在夏天,小伙伴们捕捉蝉简直是轻而易举,甚至不需要悄悄地走近蝉,用手轻轻一抠便可以活捉一只蝉。蝉是真的听力迟钝吗?法布尔为此做过许多实验,这个实验过程令人难忘。法布尔和炮手们在梧桐树下安置了炮,装上火药,在仔细地观察了蝉的数量,歌声的旋律和音量后,炮爆炸了。但蝉的数量依旧没有少,歌声旋律依旧没有变,声音还是如此向量。炮声对蝉的歌唱没有丝毫影响。这令我大吃一惊,仿佛看见了蝉忘我歌唱陶醉的表情。虽然不能推断说蝉是听不见声音,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蝉的听觉非常迟钝。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叫喊得像个聋的。
了解了夏季的歌唱家——蝉,真心觉得蝉并不如人们所说的讨人厌,或许当我和它们一同唱起的时候,还能乐在其中。这个炎炎夏日没听见蝉的歌声,还真是有点遗憾呢……
昆虫记蝉与蚁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三峡的读后感5篇
★ 绿房子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