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应该是我们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表达,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后感是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它让我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人与狗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1
自从学习了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就开始迷恋探险类书籍:《鲁滨逊漂流记》、《唐·吉诃德》、《小矮人与黑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矮人与黑豹》。在被精彩故事吸引的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神秘的伊图里丛林里,生活着一群俾格米矮人。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屋里,哥哥恩戈、妹妹和爸爸在一起相依为命。一天,爸爸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家。为了寻找爸爸,兄妹俩开始了他们的冒险之旅。一路上,他们结识了许多“朋友”,最后得知是凶残的黑豹残忍地杀害了他们的爸爸和之前部落失踪的人。恩戈为了报仇,勇敢地冲上去,战胜了黑豹,保护了丛林动物的安全。
看完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既为伊图里丛林的危险感到担忧,又被恩戈的勇敢和智慧所折服。在探险中,恩戈体现出的是责任和担当,他对妹妹的关心和爱护令我感动。而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他幼小的身躯所展现出的罕见毅力,令我折服,又令我惊叹。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恩戈。恩戈只是一名年幼的小矮人,但他的懂事和勇敢却又超过了同龄人。在与凶狠的黑豹的.决斗中,恩戈战了又败、败了又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黑豹被制服了,恩戈幼嫩的皮肤上也布满了伤痕,我不禁感叹:连大人都惧怕的黑豹,如今却被年幼的恩戈制服,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恩戈靠的绝不仅仅是体内所爆发出的力量,更有他永不畏惧,坚持到底的精神。
恩戈在探险中战胜了黑豹,同时也战胜了自己。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记得那次跳长绳,面对蟒蛇般的长绳,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是害怕的。在一次次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于是,我们咬牙坚持着,被绳打疼了揉一揉,跌倒了再爬起来。我们明白,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
勇敢,是黑暗中的明灯,是饥渴时的食粮,是大雨后的晴空……学会勇敢吧,它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2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著名作家刘兴诗写的《小矮人与黑豹》这本书。小矮人与黑豹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么有趣的故事呢?我迫不急待地打开书,精彩的故事就此开始。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伊图里丛林,住着俾格米人。俾格米人皮肤黝黑,个子不高,成年男子1.4米左右,妇女只有1.2到1.3米左右,孩子们就不用说了,平均体重难得有超过32千克的。所以俾格米人又有了“小矮人”之称。在俾格米部落里,恩戈和他的妹妹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们只好跟着爸爸打猎为生。恩戈的爸爸是伊图里森林里最棒的俾格米矮人猎手。可有一天,当猎队归来时,队伍里少了一人,就是他们的的爸爸。恩戈和妹妹向猎队里的人询问爸爸的`去向,他们都说爸爸被邦巴大神留下了,直到他们问那一个落队的人之后,才发现情况不妙。为了寻找爸爸,兄妹俩离开部落,进入森林。可是,伊图里森林暗藏凶险,尽管有雄伟的“大树爸爸”庇护,贪婪凶恶的黑豹却在暗中盯上了他们的。经过一番曲折,恩戈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黑豹,为爸爸报了仇,被大家公认为“巨人”。
读完故事,我们不禁深思起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恩戈和他的妹妹生存下来,而我生活在一个富强而辉煌的国土,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我想起许多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们,那里有我们这样的生活条件吗?每天,都会有人饿死,或是被凶恶的野兽伤害。但他们没有逃避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我们应该像书中的恩戈一样,在失去爸爸以后懂得怎么照顾好妹妹,怎样学会独立生存。他在妹妹面前表现得很坚强,不让妹妹害怕,他有当哥哥的样,有一种男子汉应有的勇气和担当。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他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有时,我在厨房里看见一只蟑螂都吓得尖叫好半天呢,这怎能称得上勇敢?虽然我是一位女生,但恩戈那种临危不惧,有着大无畏冒险进取的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希望大家都来读这本书,你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3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4
非常喜欢《人与永恒》中作者周国平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容易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一天一周一个月不难,但长时间坚持绝非易事。一个人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没有相当的定力,是不可能确保自己自由的.时间的。
闲云这一年多坚持写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还一个本色的自己,尝到了如此度过每一天的快乐与充实,幸福与满足。
有两种人不老
人,都是凡胎肉身,怎么会不老呢?起初,闲云想这应该是指思想不老吧?
读了《人与永恒》,闲云知道了“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想来作者所言极是――“永恒”和“瞬时”这两者是时间的两极,生活在两级的状态怎么老呢?
幽默与智慧
闲云一直欣赏能把玩笑开得恰到好处的人,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遗憾的是“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所以,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似乎多了一些严肃与凝重,少了一些活泼与轻松。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智慧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赏敌手的聪明的议论,即使听到骂自己的俏皮话也会宽怀一笑。”《人与永恒》如是说。
闲云以为智慧应该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优雅的风度,更宽广的胸怀,更得体的举止,因而才会将“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智慧”的夺目光彩
读《人与永恒》之前,闲云只听说过有洁癖之人,还从未听说过有精神洁癖的人。
时至今日,才知晓“有精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放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看来,人,最好不要走极端。你可以讲卫生,但不要达到“洁癖”的程度;你可以精神洁净,但不要达到“精神洁癖”程度。一旦与“洁癖”相关联,就成了病态之人。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5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与幸福与痛苦的解说,让我不断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篇6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写下的内心的感思,书中道出了人生真谛。我读后的感想如下,特与大家分享!
一、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周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适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我想开花是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是呼吸之间,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伤与快乐!与其悲伤生活还不如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二、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识。
周先生语录:“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此书让我心灵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学会享受孤独。
三、对以前的我产生思考。
我活着,不单是为了体验生活,辛酸的,痛苦的,这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欢乐和痛苦是我们应具备的。我们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记了永恒和无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这本书,《人与永恒》,让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个有深度的人,学会从容,试着坦然!
老人与狗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