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写下的一种感受性文字,只有认真的写心得体会,我们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读者,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观察和理解,有助于适应变化,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1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从这本书中使我收获很多,其中的一条“在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给我感触最深。书中谈到: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作为教师在管理学生中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不严,师之惰”,道出了“严”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已,“言教不如身教”,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严要解决的问题是班级最基本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为了保证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管理中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严明的班级纪律,按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行为习惯、课堂纪律、寝室纪律以及卫生等方面规范学生,使之形成班规并以此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同时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班委会,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量化管理,奖优罚劣,使学生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违反校纪班规的学生要严肃处理,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不及时批评指正的话,会使学生丧失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学生从老师的批评声中,如果能领悟出严中有爱,批评自己是为自己好,他也就从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当然,要使宽容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灵活而辨证地使用它。
初中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学生动辄挨批,处处受罚,他的情绪一定会大受挫折,信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如果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他,他将因受到尊重而振奋,甚至能够挖掘出他特有的潜能。
对待学生,尤其是违纪学生,我们对他们要宽容、爱护。帮助他们分析违纪原因,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鼓励他们重新开始,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单纯处罚要好的多。宽容不是无目的的`不理不问,而是有意图地沟通思想。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有区别的教育鼓励。宽容也不是没办法的不即不离,而是有技巧的热情处理。宽容更不是无限期的撒手不管,而是有时效的积极感化。
严与宽在管理手段上所显示出来的对立,又以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为前提。只严不宽,就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出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只宽不严,则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制止各种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关键就在于做到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班级制度化建设,同时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双方才显出深刻的互补优势来;严在情感化方面的短为宽所弥补,宽在约束力方面的弱为严所克服。宽严结合使得双方优势和各自长处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施展,既培养了学生坚持原则,明辩是非的能力,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达标过程中,将外力与内力化合成一种巨大的加速前进的动力。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2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是经常变化的,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观察
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数学学习更是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观察新知识的关键点,观察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公式的运用,观察知识运用的易错点等等,能认真观察的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观察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从引导学生观察到学生能主动观察,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复习
复习是学习之母,这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位慈善的母亲却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学生需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完成已经是个问题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复习应该符合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数学的复习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来进行,学生通过解题,在思想上对多个知识进行复习,使得一个理论性结论跟另一个理论结论有关系、联系和“连接”,在知识的转化上产生飞跃,学生能从这些理论性结论中发现他过去未发现的的东西,从而使对结论的理解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笔记的旁边留下空白,用红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翻阅课堂笔记时就可以复习这些内容,从而将这些知识深刻的'记忆在头脑中。
三、阅读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有时候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们也总是让成绩差的学生只看课本,这样或许只能让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习上的“困难”。
四、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师只应在学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这个工具,切不可把它带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记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师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评论某些学生和教师,避免让孩子产生傲慢心理,从而对老师说话粗暴无礼;尽量不要把孩子编在自己的班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作为父母更亲近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们聊天、读书、散步;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爱劳动、爱读书、爱科学的好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更要取众家之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3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校园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而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老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老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己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助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希望!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4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今天,我发现了学生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中,社会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不单单来指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在乎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学习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我知道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
想要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适时、适性的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行走在校园里,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凡是成功的学校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师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5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 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 感受颇深, 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篇6
本学期抽空重读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