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与他人分享,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苏东坡读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读后感精选6篇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1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

只需静静地摩挲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地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瑜伽与炼丹。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相,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苏东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歆慕。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猎场上他“左牵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妓共览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怀念亡妻而“唯有泪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得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怀着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造福一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它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谪,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苏轼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着意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天真与单纯。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集团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地把政治的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单纯而战!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用天性写就的浪漫。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2

看到苏东坡这个名字,大江东去的豪迈激荡胸中,水光潋滟的美妙闪耀眼前,命途坎坷的艰难萦绕心间……岁月如流人生不长久,人才辈出婵娟共千年。——题记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养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苏东坡传·原序》

早听说林语堂传记文学的非凡造诣,今日拜读《苏东坡传》更加钦佩。

传记需要合适的想象,但最终要符合史实,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对作者要求极高。然而林语堂不仅达到了要求,并且所著《苏东坡传》堪称典范。他会像史学家一样严谨周全地考据,还原一个真实的全才苏东坡;他会像哲学家一样全面深入地思考,分析一个具有民主精神、乐观向上的大夫苏东坡;他会像文学家一样准确隽永地解释,描写一个长于诗文、自然飘逸的文豪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凭借头脑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

苏东坡以前在我脑中的印象是一位放浪不羁而富有文思才情的可怜的难得一见的才子,就像他的字,遒劲朴茂,真笃率意,气度非凡。我以为,他是李白之后最豪放的诗人,将他视为中华五千年最有内涵的`文人。没想到,林语堂居然也是这么想的。序文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千古文豪永不泯灭的巨大影响力,开篇《文忠公》更从世界的角度,从中国的角度,从那个时代的角度,阐释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继而从政治和文学叙述苏东坡的一生,经过沧桑岁月沉淀,凄惨的仕途逐渐淡去,光亮的才情却和着真诚质朴展现无限活力,时间给了苏东坡公允的评判。

更令我欣喜的,是林语堂将只可意会之事言传,又言传得如此深刻隽永,字里行间都令人回味无穷。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3

?苏东坡传》叙述了苏东波的一生,让我们能够对这位诗人有更深的了解。

?苏东坡传》似一位老人,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

?苏东坡传》似一盏香茶,把苏轼的性格细细品味。

?苏东坡传》似一片大海,把苏轼的命运包含其中。

说到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东坡可谓闻名天下,妇孺皆知。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叙述了这一位伟人的一生,使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鲜明。苏夫人评价说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时急燥火暴,这样的形容是十分贴切的。苏东坡因为这样的性格,似乎对很多人都以诚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为这样的真心诚意,才足以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成为名人贤士。

苏东坡的尽忠职守是令人感动的,他所管理过的`地方,无不百姓和乐。他曾为陕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辩滔滔的奇才,也正是这一点,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为百姓驱鬼斗魔。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尽到了一个为人父母官者的职责。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话足以概括出苏东坡的一切了吧。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4

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5

就在昨天,我刚看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其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人称它为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与韩愈一样,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无论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也只有韩愈可以与之比拟了。

苏东坡一生中成亲两次,一次是在一零五四年时娶了本地的'一位姑娘,叫做王弗,当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后来,王弗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重病,最后,死于一零六五年五月八日。之后,他又娶了王闰之为妻,这位精明的'姑娘一直陪伴了他二十五年,不幸去世。

苏东坡一生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当过许许多多地方的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不得不说,苏东坡真的是很辛苦。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新派的画家,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的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东坡过得很快乐,他虽然没有李白过得那么潇洒自在,富有浪漫主义。却像一阵清风,悠悠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读苏东坡读后感篇6

想到宋朝诗人,首先选现在脑海中的必然是苏轼。苏轼的诗词中无时不透露出他看淡人生,虽一生被贬,依旧乐观豁达,从而洞穿世事。佩服他历经风霜,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受到万人敬仰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历经风雨屡遭贬低,不仅折服于他超凡脱俗的.诗句,也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可看出,还有他那气度宽广,为人正直的人格。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被贬去黄州,在黄州,苏轼被叫为东坡居士,为帮助百姓解决吃肉的问题,在这里发明了一道千古流传的“东坡肉”。仔细想想,美食家与作诗一句兼备的诗人真不多,那苏轼便是居于首位的大家。苏轼的被贬之路似乎从未停止,但在被贬的日子中,苏轼,他愤骇世俗,不愿去流合污。被贬的日子,在山水美景中作诗,期间他写过“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闲者得知。”

苏轼的诗词可谓惊艳世人,如果李白被称为是“天上月”,那他便是“人间仙”。可让欧阳修用喜极而泪下来形容,使宋仁宗称赞不绝。每句诗中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苏轼,面对一切挫折,仍有着乐观向上,越挫越勇的精神。

读苏东坡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读大专的自我鉴定精选6篇

读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读科普读物的读后感5篇

读书读读后感优质7篇

读孔子故事读后感最新7篇

读夏天见读后感7篇

读书读读后感推荐5篇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8篇

读关于爱国的读后感7篇

读苏东坡读后感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