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都是一个让我们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应该努力提高,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后感的写作范文8篇,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1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自拟,格式看范文。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 "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
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2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地。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了《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着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在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中的一个个主要人物,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善良,这该是作家心灵的折射:路遥定也是那么的一个人。然而,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的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终于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孙少平以他独有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地位悬殊的田晓霞的爱,可田晓霞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润生义无反顾地与郝红梅结合,可郝红梅毕竟还带了孩子;金波呢,还不知要追寻那梦中女子到何时。这一切的一切,总令读者有些惋惜。特别是少平与晓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却能够心心相印,都愿他们会有个完满的结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残忍!
我有些明白了: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接受悲剧,所以,中国戏曲倒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这应该就是作家昭示给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承受着太多太多的苦,他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大家都明白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那么,路遥既从生活中,也从美学上理解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局的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我们应该相信“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3
在经历了“小人国”的一番奇遇后,格列佛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了,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挂到布罗卜丁奈格(巨人国)。格列佛躲在一块巨型麦地里,但最终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将他带回家交给九岁的女儿照管。之后,农民把格列佛装在一个箱子里,带着他到全国各地展览,最之后到首都将其献给了国王。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十分受宠。格列夫沾沾自喜地向国王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景和一些历史事件,但都被国王一一否定并受到了批评。之后,在巨人国的第三年,格列佛陪同国王去边疆巡行,不料却被一只老鹰将装有格列佛的箱子错当成了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结果箱子掉入海里,被一艘经过的英国海轮搭救,于1706年,格列佛回到了伦敦。
最初捡到格列佛的那个农民由于发财心切,要求格列佛每一天表演10场,把格列佛累得奄奄一息。而当这个农民认为再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活脱脱的一副商人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让人在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余多了一份对善恶的思考,尤其是对恶毒商人的鄙夷、唾弃以及对“善行”的呼唤和渴望。
而巨人国国王拒绝了格列佛帮他制造枪炮、火药以加强国防的请求,认为这过于残暴,期望凭借自我的理智和仁爱和治理国家。作者借“巨人国”在内心里塑造出一个礼貌的、有教化的、梦想的君主政治和社会制度。国王充满正义和智慧,他对英国现状的看法、批评和自我提出的意见无不反衬了英国社会制度的缺陷,并借由国王的拒绝枪炮的制造,表达了对当时英国好战的不满。
通篇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却处处切中时弊、抑恶扬善。真是发人深省,不忍释卷。
读《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后感作文
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
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
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读后感《读《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后感》。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明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4
再一次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让我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比如……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5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可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能够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样看,来显示自我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著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
打个比方,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当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共军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读《格列佛游记》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受罪,就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拉锯战,特艰苦卓绝,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争,还要与瞌睡虫作斗争,可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我还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损失惨重,至今想起来还余悸不已。
所以,此后,看到鲁迅拿着烟斗一副正气凛然的样貌,总会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错,是你骗了我,还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骗的虚荣'……可是,尽管受了骗,并未影响鲁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斯威夫特是不能与鲁迅同日而语的。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许人也?英国十八世纪罪恶腐朽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他们的阶级属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赶上'_'就好了,分清敌我很重要啊)。其二,鲁迅是国产的,斯威夫特是洋货(这好像是废话)。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鲁迅的文章虽艰深生涩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译本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经过一番换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测:大不列颠的可爱青年们也必然不明白鲁迅在说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简直就是必须的'那种鲁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们正如我一样。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一样的国度,承着不一样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我的从小就了解,别人的很少去触及。而没有必须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我不明白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之后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能够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我,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明白,《格列佛游记》还需要再读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这应当是以后的事。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6
我读了《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趣味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完美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构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梦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我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教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忙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理解。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明白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之后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能够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我,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期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我做起,从此刻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7
经过“小人国”和“巨人国”的奇妙历险后,格列佛又随“好望角”出海了,计划去东印度游历。不幸的是,格列佛所乘的船遭到海盗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之后爬上一座叫“勒普泰”的飞岛。岛上的人长相奇特,整天惶惶不安,沉思默想,他们害怕太阳接近地球后,会把地球吞掉。飞岛上住的主要是国王和贵族们,臣民们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了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的都城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提出了几项改善的意见,且均被采纳。之后,格列佛来到了格鲁伯杜博得立博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使格列佛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而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奈格王国后,来到了日本,最终乘坐荷兰的船岛了阿姆斯特丹,并最最终1709年回到英国。
“勒普泰”岛是个过分科学化的世界,岛上的人们只对音乐和数学感兴趣,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思考数学问题上了。经过对岛上人们种种荒谬可笑行为的描述,表现出了各种种脱离实际的伪科学的荒谬。殊不知,科学应当服务于广大人民,而不应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并且,严谨的有生命力的科学的态度应当是联系实际,走群众路线的,而不是高高在上,整天窝在自我的一方天地里闭门造车。
而在“格鲁伯杜博得立博”岛,格列佛见到了亚历山大、凯撒、荷马、亚里斯多德等历史名人。经过比较,发现史书上的许多记载都不贴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由此向我们揭露出了一个丑陋、弄虚作假的现实社会。许多所谓的英雄为了得到荣誉,竟然会采取卑劣、下作的手段,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让人不敢相信,心中自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义愤之情。
总之,光怪陆离,极尽夸张和荒唐的故事情节背后是那一把把的辛酸泪和沉重的思考。我们应借此洞悉出,并创造出那真正适合和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社会制度。您说呢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篇8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8篇相关文章:
★ 沙漠的读后感8篇
★ 大象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