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通过认真阅读书籍,我们才能对其中的内容和意义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我们的学识水平,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种子课》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种子课》读后感5篇

《种子课》读后感篇1

20xx年的暑假,我认真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编著的《种子课》一书。这本书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四个部分来阐述他的教学思想。读完这本书,自己对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梳理如下:

一、什么是种子课。

书中这样介绍种子课,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例如《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课,而长度单位又是计量单位八种类型之一,所以它就是一节种子课。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课本会安排三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等等。《厘米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单位是一种规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长度单位都会将这两种经验进行迁移。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俞老师认为上好种子课的前提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课是“种子课”。

(一)上好种子课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琢磨他们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小学生他们的“内因”、“内在图式”大多隐于经验之中,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内因”、“内在图式”,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不至于浮在半空,如云无影。

(二)上好种子课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俞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但不管怎么多样,知识的结构、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定式的,这个定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序”,并将“序”立起来;至于“材”的选择,一定要简单、朴素,有利于呈现数学的本义,千万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的行头,从而将数学淹没在修饰之中。

(三)上好种子课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与探索知识。俞老师认为探索是过程的最终目标,经历是基础,体验则是学生由经历走向探索的泵体。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探索材料组织得有吸引力,同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对探索材料的关注中不知不觉地经历这个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及时带领学生进行过程整理。因为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另一方面是对经历过程所带来的情绪回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时候,教师应把握的是让自己走出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去指点就可以了。

一本好书需要你细细品味,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再去应用于你的教学。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课堂会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质量、教学过程更有魅力!

《种子课》读后感篇2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往往会出现两极性——尴尬与精彩。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开展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为了做一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杂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节。

作为一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慢慢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篇3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读后感篇4

初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讲述的是有关起始课的教法,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片面和局限。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活力,种子给人一种生命力和萌动的感觉,有着生长的希望。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师也像一粒种子,是一粒很饱满的种子,也有很强的发展能量。从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能独立上课,慢慢地能分清知识点、落实知识点,慢慢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慢慢地知道承载知识学习的是哪些相关的经验与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课该怎么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两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这本书里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让我理解了什么样的才叫种子课,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但是为什么数学家发明用字母表示数却说不清楚。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课,“种子”们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关注学习的准备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二、持续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种子课》读后感篇5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 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 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 )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 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种子课》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网络直播课观后感6篇

观课观后感优秀8篇

观课观后感模板7篇

大学生疫情防控课观后感6篇

入学教育第一课观后感8篇

心理健康教育直播课观后感8篇

抗疫第一课观后感7篇

冰山上的来课电影观后感7篇

德语课心得5篇

微课设计教案5篇

《种子课》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