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迹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水平和内在素养,为了传播更多的典型事例,我们可以写事迹材料,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工匠精神人物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1
2017年1月10日,天气晴,中午温度4度左右,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在零下6度左右,本以为这样的天气xxx老人不会营业(毕竟年纪这么大了),到了之后才发现,xxx老人正在台灯下忙活,因为太专注,他没有察觉到店里来人了,我站在柜台前面等了两分钟,这时候电话响了,xxx老人起身拿起电话接了起来,xxx老人:“喂,您有什么事?”,电话那头讲了一会,xxx老人:“您的这个事儿我办不了,万一您给我寄过来我修不好,这不浪费您的邮费吗?哎呀,您出邮费我也不能答应,万一修不好不就太浪费您的钱了,您实在要是要修的话就直接把笔拿来店里,我这里不接受邮寄,哎,得勒,就这样,再见。”,看到xxx老人接电话的“架势”,发现他的“轴劲儿”和年轻人真没两样,我也心想,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仍然“个性鲜明”,真是不一般啊!
挂完电话,xxx老人下意识的望了一下柜台,看到我之后走过来说到:“您是修笔还是?”,我:我看看,您这里有200左右的钢笔推荐吗?xxx老人:“有,我给您拿些出来看一下。”,我对钢笔了解甚少,选了一支自己喜欢的黑色钢笔对xxx老人说:我买这支。话音刚落,xxx老人语气变得有些严肃:“您试都没试一下,怎么就随便买笔?”,说的我有些尴尬,立马把笔盖打开,在旁边的试笔纸上草草的画了两下,我说这支笔很好,手感很好,写的感觉也很好,就它了,xxx老人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您满意就好,满意就买,不满意就不要买。”。那会儿我就在想:有这么做生意的吗?去别的店买啥东西都是巴不得你多买,买断货都好,但是张老这里不是,他有他的原则:他对你负责,试了满意才能买。仔细一想,这些原则,也许就是xxx老人开店这么多年的魅力所在吧!
我买完笔,xxx老人准备转身去修笔了,我把xxx老人叫住了,说了我的不情之请,请他写一句对我们年轻人想说的话,xxx老人说:“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您要写着做什么?”,我说名不名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佩服您,张老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了,拿起笔在我拿的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勤奋工作,服务社会。”。
xxx老人提字:勤奋工作,服务社会。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2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3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4
1980年,从小热爱飞机的xxx去上海飞机制造公司,被分配到了钳工工段。这对原本学习扳铆工的xxx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他要付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然而,他没有抱怨,而是怀着只要能实现造飞机的梦想,坚决服从分配,在钳工岗位上一做就是三十多年,经他手生产的零件被安装在上千架飞机上,实现了“零差错”的记录。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核准、划线、钻导孔、打光……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xxx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重复着这样的机械动作,近乎苛责地要求自己,只为不出一丝差错。
一次,他在给飞机拧螺丝时走了神,晚上回想工作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在凌晨三点骑自行车赶到单位,反复确认,才放下心来。从此,xxx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做完一步,都要认真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程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职业道德;而心系祖国航空事业,不断探索技艺提升,更是大国工匠的风范。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为了提升精细度,xxx发明了“对比检查法”和“反向验证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却给零件加工增加了复查的机会,为加工的准确和质量打下基础。
虽然荣誉加身,xxx仍选择默默奉献在飞机制造一线,用匠人本心成为无可替代的航空“手艺人”。谈及未来,xxx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5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30年,李万君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称:经他培训的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6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xxx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xxx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xxx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xxx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xxx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7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x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x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x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x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x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xxx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xxx说。
炯校毕业的x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x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x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x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x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x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径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奎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x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x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x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x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x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x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8
潘衡,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维保总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9年来,他用一颗赤诚的爱岗敬业之心为公司各种设备及压力容器的日常维修、维护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练就了精湛的焊接技术本领。他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省石化系统及合肥市举办的焊接技术大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职工技术状元”、“合肥市职工技术能手”、合肥市“庐州工匠标兵”等称号。
29年来,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潘衡不畏寒暑、潜心钻研,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工、高级技师,匠心凝聚。他用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对公司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等进行及时返修、焊补,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累计维修设备近亿元,节约费用达千万元。
他精湛的技术和务实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敬佩,被誉为设备“守护神”。20xx年,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他领头成立了“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立足传统优良技术手段传承的同时,他不断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发明,让焊接维修工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这一年,他先后攻克了镍材、钛材等特种材料的焊接难题,并与工作室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一种新型量子泵的制作、安装,完成了一种户外钛板焊接氩气保护罩的制作,且成功申请了专利。“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打造三个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创效高地)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带人育人,创造新的操作技术方法,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多年来,潘衡及潘衡劳模工作室开展技师培训、案例讲座、现场带教等超600人次,培养出技师8名,高级工15人,多功能工人100多名。在20xx年合肥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优异成绩,多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和技术能手称号。20xx年,“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砥砺前行,开展了《降低逆变直流焊机的损坏率》qc课题,通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最终将公司逆变直流焊机从季度最高损坏率41.2%降到了11.8%,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维保费用。20xx年,潘衡带领工作室成员潜心研究,1月至6月就已提交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卧式换热器管束安装方法》、《卧式u型管换热器管束拆除方法》、《钢管水压试验器》,目前取得了申请受理函,预计在年末三项专利都可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潘衡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深深扎根在工作一线,为企业的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8篇相关文章:
★ 航天人物事迹7篇
★ 中国人物事迹5篇
★ 先进人物事迹5篇
★ 讲人物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