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教案中加入反思日志,可以帮助教师回顾课堂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通过合作编写教案,教师可以互相借鉴,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6篇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律动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2、听辨动物音色,学会用动物叫声替换语词。

3、感受与体验动物们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挂图、布球、动物图卡(牛、狗、羊、马、猫、公鸡、青蛙、鸭、鸟、猪)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出示挂图)师:瞧!宝宝和动物们在一起多开心啊!大家终于把木头给锯完了,好辛苦,大家都流了一身的汗。这时候,宝宝告诉了大家一个好消息,他要带上小动物们和你们一起去洗澡咯!

二、感应节奏

1、单人游戏

音乐部分请幼儿按拍子拍肢体部位,歌词部分依老师指示洗刷身体部位。

2、双人游戏

听音乐走圆圈,音乐部分用布球拍打自己身体部位,歌词部分给身边的小朋友相互搓洗。

三、听辨音色

师:小朋友都是整齐的排着队伍去洗澡,小动物们也很聪明,他们也拍好了队,让我们一起听听是谁站第一个呢?

教师逐段播放音乐,请幼儿上台找出动物图卡按音乐顺序排列好。

请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听音乐按顺序排队。

四、替换语词

1、模仿动物造型

师:小朋友们,谁想当神奇的魔术师,今天的魔术师会变很多种动物,你们想变吗?

教师示范模仿一种动物。幼儿依次模仿其他几种动物的造型。

2、替换语词

师:小动物们会唱咿呀咿呀唷的歌曲,还会用他们好听的声音唱出很特别的歌哦!

教师唱问句,幼儿试唱答句。

师:小牛小牛在唱歌····

幼:哞哞哞哞哞·····

播放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并替换语词歌唱

活动反思:

在这首音乐游戏中,主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来安排活动环节。

第一点,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在这方面我安排了律动感应和道具感应,在第一课时中的律动感应,先是教师示范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律动,在孩子们熟悉节奏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大部分孩子能自己创作出有节奏的不同肢体动作,但是在表现的过程中体现得不够好,短与长是分辨的比较好,可“短短短短”这个节奏在音乐中,孩子们跟不上,只有清唱的时候能体现出来。在后来运用道具呼啦圈和飘带后,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再一次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时,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认为在音乐越熟悉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表现得越好,这才能让孩子们熟能生巧。第二课时在进行肢体感应时,孩子们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大部分孩子可是把这个节奏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点,模唱唱名。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并不多,只是让孩子们练习了以问答句的形式来模唱。并且在第一课时当中属最后一个环节,时间有限,我把这个重点放在了我们下午的离园前半小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有男孩女孩分组问答,有老师与孩子们的问答,有好伙伴之间的问答。但最后,我发现,如果老师不要求唱唱名时,孩子们还是自然而然的唱出歌词。“咿呀咿呀唷”这句歌词很特别,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孩子们不仅觉得新鲜而且觉得很有趣,所以更多的时候都是唱歌词。

第三点,语词替换。语词替换已经成了我们在音乐课中的一种习惯,只要是能换语词的,我都鼓励孩子创编语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给孩子们更多创造的空间。在这首乐曲中替换语词在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孩子们对音乐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再创编的话就能更好的表现出来。并且在这个环节的前一个环节我们有一个听辨动物的声音,创编各种动物的不同动作,有了这样的基础,对孩子们来说就没什么难度。果不其然,结果孩子们表现的非常好。是啊!有了好的基础,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2

游戏目标:

1、愉快地跟学歌曲,并初步学习音乐游戏、《妈妈和乖乖》。

2、初步知道袋鼠的主要外形特征。

游戏准备:

1、扮演袋鼠妈妈的服装,袋鼠玩具一个(大布袋也可替代)。

2、歌曲录音磁带《妈妈和乖乖》。

游戏过程:

1、教师扮演袋鼠妈妈: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看我的肚子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袋鼠是怎么走路的?"幼儿学袋鼠条,体验袋鼠走路的特点。

2、学唱歌曲《妈妈和乖乖》: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师:"乖乖是谁呀?""来;自.屈;老师;教.案;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理解"相亲相爱"。

"这首儿歌还可以编成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名字叫《妈妈和乖乖》"。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幼儿学唱歌曲。

建议与提示:

在学会音乐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袋鼠乖乖比袋鼠妈妈多一个,当音乐停止时,没有找到妈妈的乖乖停止游戏一次。

活动反思:

活动《妈妈和乖乖》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袋鼠妈妈和乖乖相亲相爱这一线索进行教学的,活动的导入是以猜谜“小客人”是谁导入的,这一环节立刻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基本部分以游戏、儿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了解袋鼠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发展双脚跳的动作,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活动幼儿自始自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说唱结合的演唱方式。

2、体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学会演唱歌曲。

难点:让幼儿学着体会爱,进而学着表达爱。

活动准备:

1、《亲亲热热在一起》歌曲、伴奏cd,电子琴。

2、邀请部分幼儿的爸爸妈妈参与活动。

3、一顶男士帽子,一块女士头巾,一个兔耳朵发卡。

4、相机一部。

5、区角创设“娃娃家”。

活动过程:

一、猜声音引入课题,交代歌曲名称。

1、播放门铃声,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声音?什么时候最想听到这种声音?知道爸爸妈妈回来了,你的心里高兴吗?表演爸爸妈妈回家后高兴的样子。

2、老师把刚才小朋友的表演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亲亲热热在一起》。

3、亲亲热热什么意思?让幼儿表演亲亲热热的样子。

二、感知说唱结合,理解歌词内容。

1、放录音,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歌曲。

提问:歌曲里都有谁?

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句?(让幼儿知道这首歌中有唱得部分有说的部分,是说唱结合的曲子)

2、教师范唱,突出说唱结合部分。

3、让幼儿加上自己的情感表演说唱结合的部分。

4、幼儿和家长一起听歌曲在娃娃家完整表演歌曲内容。

5、请三个小朋友分别带上帽子做爸爸,带上头巾当妈妈,带上发卡当宝宝,随歌曲表演,全体小朋友一起完成说唱结合部分。

6、表演反复进行,提醒幼儿重点学说富有韵律感的念白,逐步提高要求让在念白处表现出激动、快乐的情绪。

三、掌握歌曲旋律,学会演唱歌曲。

1、唱一二段。

⑴跟歌曲活动身体部位进行演唱。(拍手、拍肩、扭屁股、跳一跳)

⑵跟琴唱,唱到“叮咚叮咚时”就在小朋友鼻子上做按门铃状。

⑶跟伴奏带唱,到念白部分三个小朋友围成一组,到唱“妈妈回来了”“爸爸回来了”时三人互相拥抱蹦跳做亲亲热热的样子。

2、唱第三段并自由创编动作。

3、三段连起来一起边唱边表演。

四、进行歌曲改编,提升情感体验。

1、教师弹琴幼儿唱歌。教师看幼儿演唱歌曲的熟悉程度,适当加快念白部分的节奏,以表达期盼的急切心情。

2、创编歌词:如"我和妈妈在家里,总想外婆来敲门","我和外婆在家里,总想外公来敲门”等等。让幼儿能唱出家里其他人的名称和表达对他们的情感。

3、随伴奏音乐完整自由演唱、表演歌曲,到念白的部分还是三人组合在一起,并拍照留念。

五、活动结束

大家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样子好美,我们一起到户外拍照吧。

活动延伸:

1、回家和家人一起表演、创编,拍照。

2、将老师课上拍的照片和家长拍的照片张贴在“亲密一家人”主题墙上。

设计反思:

小班孩子年龄小,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区分歌曲中“说”“唱”部分的区别,我多次利用表演的方式,将说的部分重点突出出来。提醒幼儿重点学说富有韵律感的说唱结合部分,逐步提高要求让在说唱结合部分表现出激动、快乐的情绪。

整个过程考虑到小班的孩子以感性经验为主,设计活动时让幼儿从猜——听——唱——改编,一步一步从易到难。在演唱的过程中从跟cd——跟琴——跟伴奏逐步深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完成创编。

本节活动我设计的环节多,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改编歌词环节完成不了,可以放到下次活动中完成。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看看、听听中认识袋鼠,初步熟悉、理解歌曲内容。

2、积极参与歌表演活动。

3、感受与妈妈相亲相爱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关于相亲相爱的图片、袋鼠玩偶、课件ppt等等。

活动过程:

一、以图片引入

1、出示图片p1,老师带来了一张幸福的照片,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2、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他们以什么方式来表达爱你的?

3、小结: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爱爸爸妈妈,叫做相亲相爱。

4、你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跟爸爸妈妈相亲相爱,那我们来看看哥哥姐姐是怎样跟他家人相亲相爱的?

5、出示图片p2—p7,了解相亲相爱不同表达方式。

二、欣赏理解歌曲

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小乖乖,跟爸爸妈妈相亲相爱,那我们来看看,还有谁也跟他的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它就藏在这首歌曲里面,我们来听一听。

1、是谁在歌曲里面?他们在做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么做的?做出来给大家看看。

2、我们在听听,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3、出示图片p8—p12,袋鼠妈妈有一个什么?它想听你们唱出来。

三、积极参与歌表演,感受与妈妈相亲相爱的幸福快乐。

1、完整表演

(1)出示袋鼠妈妈指偶,袋鼠妈妈说你们唱歌好听,想听你们唱歌,谁来做袋鼠妈妈?谁来做小袋鼠?

(2)小袋鼠也想听听你们唱歌。

结束:

小袋鼠想出玩,我们把小乖乖放进袋袋,出去玩了。

活动反思:

歌曲《袋鼠妈妈》,幼儿显得比较兴奋,本次活动的歌曲中歌词简短易懂,节奏明快,幼儿很快就能够记住,歌曲的旋律也比较好掌握,幼儿比较完整地把歌曲唱出来。但在目标1中,本来想让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出相亲相爱的动作,我发现部分孩子不能够边唱边做游戏,如果唱歌就忘了要做动作,做动作的就忘了唱歌,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多加训练。在创编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部分幼儿只是跟着老师做动作,在这点上还需要好好地反思。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能较自然地唱。

2、借助动作的提示,理解并记忆歌词。

3、在找“懒惰虫”游戏中,感受歌曲诙谐情趣,并懂得做个勤劳的孩子。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幼儿围坐成半圆形,鸭妈妈头饰,小鸭、小鸡头饰,音乐《懒惰虫》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

1、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是鸭妈妈,那你们是?(小小鸭)

2、介绍游戏的玩法。

师:现在妈妈要来找一找我的小小鸭在哪里?妈妈拍拍你的肩膀,你就站在妈妈的后面做小小鸭,我们一起去找别的小小鸭,好吗?(好)

3、游戏:《找小小鸭》

①教师根据《懒惰虫》的音乐节奏边念儿歌边找小小鸭:“谁是小小鸭,谁是小小鸭,谁是一只小小鸭?它的嘴巴扁,它的毛儿黄,谁是一只小小鸭?(请拍到肩膀的幼儿走在教师的后面。)

②教师问走上前的幼儿:刚才妈妈说你们是谁呀?(小小鸭)那就请你们举起手大声地告诉大家我是谁?(引导幼儿举起手大声地说:我是小小鸭!)

③师:妈妈再来找找小小鸭,找到你你就大声地说我是小小鸭!(以同样的方式再进行一次游戏。)

④师:现在妈妈要变了,我不找小小鸭了,听听我要找什么呀?(教师根据节奏边念儿歌边找小小鸡:“谁是小小鸡,谁是小小鸡,谁是一只小小鸡?它的脑袋圆,它的嘴巴尖,它是一只小小鸡!”

⑤教师请最后一个被拍到的幼儿站起来后,问大家:刚才妈妈找谁呀?(小小鸡)谁是我的小小鸡? [教师引导该幼儿举起手大声地说:我是小小鸡!(我是小小鸡!)]

(二)、学唱歌曲《懒惰虫》。

1、教师范唱歌曲一遍。

师:现在妈妈不找小小鸭也不小小鸡了,听听看我要找谁呀?(教师清唱一遍歌曲)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①师:刚才妈妈在找谁呀?(懒惰虫)

②师:什么样的人叫懒惰虫?(请幼儿自由发言)

③师:他的身上哪里痛?(请个别幼儿回答)

④师:懒惰虫为什么一身都是痛?

⑤师:你们愿不愿意做懒惰虫?

3、通过游戏《找懒惰虫》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①师:现在让妈妈来找找谁是懒惰虫?(教师根据节奏边念歌词边找懒惰虫)教师找到后问该幼儿:你是不是懒惰虫?(不是)那就请你举起手告诉大家“我不是懒惰虫!”。(引导该幼儿大声地说:我不是懒惰虫!)(游戏进行一遍)

②师:请鸭宝宝们跟妈妈一起去找懒惰虫,好不好?(好)教师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边念歌词边做动作(两遍)。

4、幼儿学唱歌曲。

①师:请你们伸出手来和妈妈一起找找懒惰虫。(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

②师:刚才我们把它唱出来了,那我们唱着来找懒惰虫。(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找懒惰虫)

③师:我要请一只鸭宝宝跟妈妈一起去找懒惰虫。(教师请一幼儿一起边唱边找懒惰虫)

(三)结束。

师:勤劳的鸭宝宝们,跟着妈妈到外面去玩,好不好?

活动反思:

?懒惰虫》是一首幽默诙谐的歌曲,且具有一定的游戏色彩,让幼儿在愉快音乐活动中体验懒惰的坏处。

在这次活动中,这首歌曲的趣味性是显而易见的,活动开始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懒惰,明白懒惰是不好的,再一起讨论一下我们小朋友生活中的懒惰行为。我先完整演唱一遍后,问道:懒惰虫哪里会痛?幼儿开始说眼睛痛、肚子痛、浑身都痛。先让幼儿熟悉歌词。接下来问道听听它浑身都痛了,是怎么唱的?重点处再清唱一遍现在我们来玩一玩懒惰虫痛的样子。让我们把懒惰虫痛的样子给唱出来吧。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边表演边唱。有的小朋友学习兴趣不高,我就问,我们再来看看这儿有没有懒惰虫,听到老师这么说,小朋友都不愿意当懒惰虫,幼儿开始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最后环节让幼儿说说我们不做懒惰虫,还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开始积极举手说自己洗澡、给花浇水、拖地……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2、幼儿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数一数》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个洋娃娃,请幼儿指出洋娃娃脸上数量是1的和数量2的器官?

二、小朋友两人一组,相互找一找,脸上有什么器官是1个?什么器官是2?

三、老师在黑板上贴上“1”和“2”数字卡,把五官小图卡放入盒子里,请幼儿抽出一张小图卡,先说出小图卡的内容,如一个鼻子或两只眼睛,然后把小图卡放在对应的数字卡片下。

四、游戏“找朋友”把五官图卡和数字卡发给每个幼儿。每人一张,老师弹琴,幼儿边唱边找朋友,如;拿1字的幼儿找拿嘴巴或鼻子图片的幼儿,抱一抱。

老师小结。

反思:

我先利用娃娃,让幼儿观察其五官,并让幼儿说出娃娃脸上什么是1,什么是2,再让幼儿相互之间找一找脸上有什么器官是1?什么器官是2?加深幼儿对1、2的概念,再次运用五官小图卡,让幼儿用语言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如:一个鼻子或两只眼睛,然后把小图卡放在相配的数字卡片下。让幼儿体会数与量的配对。最后,我以游戏“找朋友”,巩固所学内容。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性强,孩子主动参与,主动操作,体现了该领域的核心价值。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五官,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知道怎样碰一碰是友好的。

2、通过游戏激发幼儿读音乐游戏地感知力,增强交流合作能力,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能主动创编最后一句歌词内容。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一下下地节奏感和同伴碰触的快乐。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5、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手偶小熊嘟嘟,录音带歌曲《碰一碰》,空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发声练习。

二、基本部分:

(一)熟悉歌词:

1、游戏指五官,熟悉五官及身体器官。

2、请幼儿闭上眼睛,手偶出示轻轻碰幼儿鼻子,教师边碰幼儿鼻子边说出前两句歌词:“找一个朋友碰一碰”。

3、幼儿猜猜“是谁在碰你们?”引出小熊嘟嘟,“他碰你们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原来是小熊嘟嘟在碰你们,它轻轻的碰你们表示对你们的友好”。

4 、“小熊嘟嘟碰你们时说了句什么话?”引出前两句歌词“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幼儿掌握基本节奏。

5、请手偶嘟嘟再次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小朋友你们想和嘟嘟碰哪里?”当小熊问“碰哪里”时幼儿一起说“xx碰xx”教师引导说出后两句歌词及节奏。

6、教师弹旋律请幼儿跟琴说歌词。

7、慢慢进入旋律,请幼儿跟唱。

(二)感受歌曲节奏变化。

幼儿根据旋律边唱边拍手当唱到每句的“碰一碰”时幼儿一句拍头一句拍拍腿。最后一句指自己小鼻子。(两遍)

(三)游戏《碰一碰》。

1、规则:请幼儿与旁边的幼儿两人一对,跟录音作动作,最后一句相互碰一碰鼻子,录音重新开始,游戏则重开始。(两遍)

2、创编:请幼儿思考还可以碰哪里?尝试创编歌曲最后一句,并自编动作(两遍)

3、集体自由找朋友:请幼儿起立在指定场地自行找几个朋友碰一碰。

要求:随教师一起边唱边踏步走动,最后一句找到朋友(人数不限)边说“xx碰xx”边作出相应动作与伙伴亲密的碰一碰。

4、与家长互动:幼儿可以找自己的家长或其他幼儿的家长共同做此游戏幼儿自由组合做游戏体验碰触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

教师唱歌曲《跟着老师走走》集合幼儿,请幼儿跟随老师边唱歌曲《碰一碰》边走出活动室。

四、延伸:可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做此游戏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感。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6、幼儿园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游戏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2、模唱唱名问答句,并体验游戏活动中的快乐。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挂图p1、p2、呼啦圈、彩色飘带、唱名卡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出示挂图p2、p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瞧,小动物们都在等着宝宝叫他们的名字呢,小猫、小马、小鸟、小鸭、小狗、小猪,宝宝点完了名一看,哈哈,大家都到齐了,于是宝宝带着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去农场,在农场他们都非常的开心,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

二、感应特定节奏

1、肢体律动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动物们唱歌的声音吧!

播放cd,教师带领幼儿做肢体律动。

动物叫声部分感应拍子,咿呀咿呀唷部分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第一遍幼儿听音乐观察老师的肢体律动,第二遍请幼儿自己创造不同的肢体动作,第三遍站起来围圆圈活动。

2、道具游戏

(1)呼啦圈

师:宝宝带着小动物们唱歌,还带着他们玩锯木头的游戏。看看宝宝给小动物们准备了这么多的呼啦圈房子,该怎么玩呢?原来,宝宝已经告诉了小动物们,他给每只小动物准备一间房子,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要跳到房子里锯木头。

教师尝试让幼儿根据“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创编各种锯木头的动作。

播放音乐,分组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呼啦圈一起玩真开心,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他们的好朋友一起,两个人玩一个呼啦圈,听到动物叫声就和好朋友一起抬着呼啦圈散散步,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两人一起用呼啦圈锯木头。

播放音乐,若干名幼儿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一起做。

(2)彩色飘带

师:小动物们用呼啦圈锯了好多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可还是不够,宝宝给小动物们又送来了另外一种道具,瞧!这是什么?嗯,飘带也会听着“咿呀咿呀唷”的音乐锯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哦!让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们吧!

播放cd,幼儿听音乐锯木头。

三、模唱唱名

师:太好了,小朋友们真能干!宝宝要开始点名咯!宝宝这次想听听大家一起回答的声音,宝宝问‘dddslls’小朋友一起回答‘mmrrd’.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来示范后,全班一起模唱答句。

2、请男孩女孩分组换角色交换问答句。

3、听音乐把乐器送回筐里。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6篇相关文章:

小老鼠教案小班反思5篇

小班《画》教案反思推荐7篇

小班艺术领域教案音乐教案7篇

2024小班教案含反思最新7篇

小班安全教案反思7篇

2024小班教案含反思精选8篇

大象小班音乐教案7篇

小班音乐《蚂蚁》教案7篇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7篇

小班音乐小兔乖乖教案5篇

小班音乐课教案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