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结构化设计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在制定教案时,教师们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化学盐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实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难点】
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说明】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1,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示时要求脱稿)
2.自学完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实验部分完成
3.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讨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
?自学指导】
一、结合课本p46-47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
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考与讨论:
(1)实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识链接:
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2
一、制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
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然后
将装有石蕊试液的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待用;
2.取一支大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2—3块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
3.取稀盐酸,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使稀盐酸缓缓加入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盐酸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盐酸加好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塞紧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试管中上部;
4.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至变红(观察现象);取下已变红的装有石蕊试液小试管,用试管夹自下而上夹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准对着人,加热至红色溶液变为紫色(观察现象);
5.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2014化学实验考试操作详细步骤实验
二、粗盐水的过滤
实验步骤:1.取滤纸一张,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将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中。向滤纸上加少许蒸
馏水湿润,用玻璃棒轻轻压平,使滤纸与漏斗相贴。
2.在铁架台的铁圈下放一个小烧杯,再把漏斗放在铁圈上,漏斗下端尖嘴处要紧靠烧杯内壁。
3.将玻璃棒一端轻触滤纸三层处,把盛有粗盐水的烧杯口紧靠着玻璃棒引流液体,玻璃棒用完及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三、用5%氯化钠溶液配制50g1%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1.往10ml量筒里倒入8—9ml氯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
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10ml的量筒平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
管逐滴加(滴管悬空在量筒正上方,不得伸入)至9.7ml(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将所量溶液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小烧杯中备用。
2.往50ml的量筒里倒入38—39ml的蒸馏水(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50ml量筒平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至40ml,将所量液体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3.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搅拌稍慢点,不要触碰到烧杯内壁)。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四、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1.用坩埚钳夹取一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变黑,然后将加热后的铜片放置于石棉网上。
2.取一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铁钉滑落到试管底部。取硫酸铜,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将硫酸铜缓缓倒入装有铁钉的试管中,硫酸铜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复位)。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分别夹取铜片和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铜片和锌粒滑落到试管底部。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稀盐酸,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现象。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实验
五、酸.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a中,再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b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
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向试管a、b中各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的溶液;
2.向步骤1中变红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至无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用玻璃棒伸入试管内蘸取少量a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比色卡对比得出a溶液的ph值,玻璃棒用完及时洗干净,放回原处;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 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6
新编化学教材
第一章空气氧
§1 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 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1][2][3]下一页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
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
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只能粗略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能称准到___________克。
?1〉称量方法:
① 称量前先把___________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___________。
若指针偏右,可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调。
②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___________,
再加___________,最后移动________,直至天平平衡为止,读取砝码和游码的
质量。 物质的质量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_____________,把游码移回_________________处。
?2〉注意事项:为防止天平受到污染和损坏,应特别注意:
① 称量干燥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______________,然后把药品放在
其上称量。
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称
量。
2、量筒的使用:量筒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选择的依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把量筒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正确的读数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读数
____________________,俯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
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
___________滴加。
?3〉量筒是计量仪器,有均一的刻度,只能用来量度液体的体积,绝不能用来
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也不能在其中溶解物质、稀释和混合液体,更不能用做反
应容器。
二、交流与共享:
1、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8.1g物质,(1g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分液体后,又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a.9mlb.小于9mlc.大于9mld.因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三、自我测试:
1、下列情况下,应怎样继续操作? (1)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称取5克食盐的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称量某未知物质质量的过程中, 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20ml,倒出液体后,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10ml,则倒出后液体体积为()。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滴管伸入液体中,挤捏橡胶乳头吸取液体b.取液后,应保持橡胶乳头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c.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上方,轻捏橡胶乳头,滴入试液d.滴液后,不要把滴管放在试验台上,以免污染滴管
4、过滤操作中错误的做法是()。a、滤纸必须紧贴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b.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c. 滤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d.倾倒液体时只要小心,可不用玻璃棒引流
5、量取35ml酒精,应选用的仪器是:①100ml的量筒②滴管③250ml的量筒④50ml的量筒⑤10 ml的量筒() a、①②b、③c、⑤d、②④
6、判断:1. 托盘天平可称准到0.01克。() 2.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取砝码。() 3.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滴出,滴管下端紧贴试管内壁。()
四、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篇8
1、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为:
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四类滴定分析方法,其课程内容与无机化学部分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性;在分析化学中学会正确取样、预处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讲授,而对分析样品如何采集、处理及分析结果处理的内容讲得较少,而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与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知识,将使得一些学生面对具体样品时束手无策不能将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很好的应用;在实验这部分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去思考去创新;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方法,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思考上课所学知识很快遗忘了;在评价考核上方法单一,不强调过程学习只注重期末一考定乾坤,教师的主观影响太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拓宽知识面,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养成学生懒于思考的陋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只有在将理论正确、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鉴于上述问题以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案例教学很适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它不但有利于破除以教材为中心的唯书式的教学模式,能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为一体,而且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法律、管理、经贸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和应用, 而在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够。当前,分析化学作为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若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将基本理论与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实例相结合,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实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展开、探讨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而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领会技巧,这两者一般很难兼顾。课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有关资料, 阅读案例及相关背景材料, 并确定自己的解决思路, 探寻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学生已有理论和技术水平的程度:如在生活中补钙的效果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人体所需的钙以奶和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因此提出案例研究某些奶制品中的钙含量。首先提出问题,对贵阳市品牌山花、好一多牛奶中钙的测定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查阅资料,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法有kmno4 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 络合滴定法,进一步引导出两种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还可以采用仪器方法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三种方法可以测定同一种物质比较,加深对案例所涉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的沟通,这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又引入贵州省有些地方为什么是结石病高发区,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自然引入水的硬度的测定,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测呢? 水样的来源及其环境分析,可让学生注重实际情境下的多重影响因素,以理论为基础,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样中各种离子的定性检测方法及其共存条件,以及对共存离子的掩蔽方法的比对,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水硬度测定的配位理论分析定位,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
除了化学分析方法还可以采用哪些仪器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引入仪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 — aes 法)、离子色谱法(ic)、电化学分析法(自动电位滴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实际应用时灵活选择。又如工业用水中铁的测定,地壳中含铁量(fe)约为5.6 %,分布很广,但天然水体中含量并不高。实际水样中铁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在真溶液中以简单的水合离子和复杂的无机、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胶体,悬浮物和颗粒物中,可能是二价,也可能是三价的。而且水样暴露于空气中,二价铁易被迅速氧化为三价,样品ph 3.5 时,易导致高价铁的水解沉淀。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水中细菌的繁殖也会改变铁的存在形态。样品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对分析结果影响颇大,因此必须仔细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子吸收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好,适用于环境水样和废水样的分析;邻菲啰啉光度法灵敏、可靠,适用于清洁环境水样和轻度污染水的分析;污染严重,含铁量高的废水,可用edta 络合滴定法,避免高倍数稀释操作引起的误差。
4、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将过程学习考核由原来占总成绩权重的30%增加到60%,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则由70%降为40 %,这样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讨论课环节,老师将讨论的内容给一个大方向,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将案例教学与应用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的期末应付考试变成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要求,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
初中化学盐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化学心得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