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同事分享教案,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差异,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沙漠里的水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的写法。2迁移课外文本,拓展知识外延,进行语段阅读、获取信息、解决疑难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1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由课本引申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确定研究、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1这篇简单的说明文是如何阐释的沙漠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的。
2课内知识的迁移,课外语段的阅读和解题指导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提出的相关问题,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
难点1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分工合作,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专题研究。
2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重难点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个性化和创造性”观点。
1本课文较规范的列举了沙漠的奇怪现象表现及成因,意思浅显,无阅读障碍,教师创设一定情景和疑问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疑难进行思考,利用阅读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2课外语段阅读,结合课标和中考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利用对沙漠知识的知识积累和阅读体验以及科学正确的阅读习惯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课标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的要求,尝试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专题研究,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解决科学疑难。
??难点的设计考虑在如下方面力求突破
1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的范例较少,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网络媒体的不稳定性和师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熟练可能制约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学课件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
2学生缺乏研究性、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训练,教学设计中专题的确定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研究问题浅显,学生便于获得科学结论。
3学生认知过程的外显与控制是网络化教学的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材料完成知识建构,是网络化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1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堂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解决教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课例尝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堂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课例,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试验,依据课题中“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上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生有阅读兴趣和学习需要。利用广阔的多种信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沙漠等自然现象的了解。
3“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显的科技作品时,注意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科普文章的阅读指导和相关信息的获取、甄别、处理,强化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4“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确定研究、制定计划、分工合作,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体验合作与成果的喜悦。本课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1本课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使用简便易操作的powerpoint为多媒体创设工具,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进行,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20xx教学控制系统,
2教师教学时以此为平台,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课时还链接相关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快捷、丰富、全面的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获取有用资料,通过合作、探询、甄别、处理的方式,并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3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和时间,重视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媒体手段的选择以不可替代为原则。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五、教学过程及实施:
第一课时
一、“事理说明”单元词解说
二、音频欣赏,图片展示、链接网络、情景引入:
1创设大漠瀚海的氛围: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幻灯片1)。
2师生互动:⑴学生谈此时的感受。
⑵老师谈儿时的梦想——“心灵的朝圣”: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位探险家。
3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神奇的大漠(幻灯片2)
4课题解说:⑴走近瀚海(依次展示幻灯片3、4和5)
a两幅画面给你带来的信息:绿洲和废墟
b思考:先有沙漠,后有湖?先有湖,后有沙漠!
⑵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a中国沙漠分布图
b链接网站,展示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图片:(大漠鸟瞰、沙海风光、
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等)(幻灯片7)
c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
⑶神奇的瀚海风光:(幻灯片9、10)
a发挥想象,试将下面四幅图分别和四个名字对应。
(明月湾、五彩戈壁、大漠夕阳、光影沙丘)
三、学生的文本阅读和讲析(回到语文课本)
??文本的整体把握和自我阅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再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阅读竺可桢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向沙漠进军》语段(显示幻灯片12、13)
1、阅读幻灯片14的语段,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⑴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文中省略了两种进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请结合语段利用你所知道的沙漠知识合理的推断出省略号中所包含的语句。(幻灯片15)(同学互相讨论)
⑵给出“游击战”造成的危害的答案,谈谈你的答案和它有何区别。(幻灯片16)
⑶显示幻灯片17,“阵地战”的危害有以下两种解答,结合上下文揣摩一下,哪个答案更准确,为什么?
五、课后作业与预习
小结:这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课后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
1课后自读《向沙漠进军》全文,
2重点阅读《向沙漠进军》第四段,(幻灯片18、19)回答问题:按上文所说,沙粒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而整个沙丘却每年才移动不过五米到十米,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请同学结合沙丘的图片思考,并画出示意图)
3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沙漠问题提出疑问,确定研究。
第二课时
一导言:上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对沙漠有了
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上一节语文综合课。
二解答课后作业
三进行语文活动(教学延伸):根据同学们提供的感兴趣的问题和老师提
出的问题,我们确立了如下几个研究方向(光怪陆离、鸣沙探缘、可怕的沙尘暴和沙漠求生……)
??提出研究
1法国人孟奇是如何对沙漠中“魔鬼的海”的现象进行解释的?你相信吗?请链接有关网页,查找一下有没有相关的资料。
2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3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的感觉,他也会以另一面露出他狞狰的脸孔。近几年来不断袭击人类的沙尘暴正日益困扰着我们……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他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上网了解一下情况。
4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指导链接网站
1几个较好的搜索引擎:百度
2供选用的几个关键词“沙漠”、“图片”、“沙漠求生”
3几个较全面收录沙漠相关知识的网站
甘肃治沙研究所、中科院新疆分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中国沙尘暴网
??上网操作
1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2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六布置回家作业
1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我们知道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充满疑惑和惊恐,请结合课文,以“写给二僧的一封信”为题从科学的角度向他们解释沙漠现象的真正原因。
2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离竺可桢先生写《向沙漠进军》一文已过了四十多年,他当年的征服沙漠的夙愿有没有实现?现在治沙的情况如何?课后继续查找资料,并结合所学以大组为单位为班级编一份有关沙漠的“半亩方塘”特刊《沙漠探奇》。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热爱人类家园。
教学重点:
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比质疑,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沙漠中的绿洲》,(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中不仅禁浮现出了这样的两幅画面:
3、对比质疑,加深感受:
a、感受沙漠的恶劣
(出示图片)这是——?来描述一下沙漠吧!
沙漠的表面完全被沙子所覆盖,由于干旱缺水,所以寸草不生。而且沙漠中风沙大,风力强,漫天飞舞的沙尘暴,能吞没农田、村庄,淹没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沙漠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
阿联酋就是一个地处沙漠的国家,那儿原先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
(出示: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笼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①谁来读一读?
②读着这段话,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板书:不毛之地)
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里为什么是块不毛之地?
能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 ,所以 。”的句式来说说吗?
③这样的自然环境真的是太——(板书:恶劣)
④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恶劣的环境!(齐读)
b、感受绿洲的美丽
过渡:仿佛是神话中的魔法,不毛之地中奇迹般地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片片绿洲就像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这茫茫沙漠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绿洲把!(出示图片)
①这里的风光真是秀丽宜人啊!看着迷人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四字词语?
②老师这里也有一组描写绿洲景色的成语(绿树成阴、鲜花遍地、郁郁葱葱、青翠欲滴、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生机勃勃、清澈见底)
读一读词语。
大家能用上几个,描述一下美丽的绿洲吗?
(生先写一写,再来交流)
听着大家的描述,老师觉得这里实在太迷人了,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间天堂”吗?(板书:人间天堂)
4、如果给你选择,你希望自己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还是这鸟语花香的绿洲?
是啊!有绿色,才会有生命,人类才能生存!
5、从不毛之地到片片绿洲,创造这个神话的是谁?对!就是勤劳、智慧的阿联酋人民!让我们打开书本,细细地朗读,静静地品味。
二、自主学习,深入。
1、默读课文的2—7自然段,思考:阿联酋人民创造绿洲的哪些做法令你感动?用括号标出,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自读自学,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
重点一: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你有一双慧眼,看到了阿联酋人民正默默地保护着这样一片得来不易的绿洲!(板书:保护)
重点二: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阿联酋人民创造绿洲是如此艰辛啊!你关注到了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呢?
a、工作的艰辛(挖去、填上、埋下)你注意到这三个动词了,很会读书!就请你把阿联酋人民工作的艰辛读出来吧!
b、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词,(点击“纵横交错”)什么是纵横交错?这里纵横交错的是什么?从纵横交错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这让你看到了工程的(浩大)你也来读读句子,把感受读进去!
c、不惜一切代价(三个“买来”)
从这三个买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为了让沙漠中的阿联酋长出青翠的树木、娇艳的花朵,他们可真是不惜一切代价啊!
过渡:理解课文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前文,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了种植花草树木不惜一切代价的?
重点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听了阿拉伯朋友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算一笔帐,在我们农村培养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至少需要十万元。照这样计算,如果一个公园有5000棵树,平均每棵10万元,那一共就是:10万×5000=(学生回答:5亿!)
可是,除了树,还有花、草,要花的钱还远远不止这5亿!还要更多更多。
就请你读出你的震撼来!
我们大家都感到震撼!一起读!(齐读)
4、小结:为了建设绿洲(板书:建设),阿联酋人民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这太令人钦佩了!就请你带着心中的敬佩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吧!
5、同学们,阿联酋人民为了建造心中的那片绿洲,不惜花费一切代价,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6、还有哪些做法也让你感动的呢?自己再读一读第四到七小节,画一画感受最深的句子。
重点四: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生齐读)
(1)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2)侍弄什么意思?
(3)这句话让你有什么感受?
下面已经有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给你们提供水分了,为什么园林工人还给你们浇水啊?
过渡:为了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阿联酋的人民付出了许多心血,正是因为每一位阿联酋人民都懂得去改造环境,保护环境,才在这片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建造出了这星罗棋布的绿洲。我们的耳畔似乎又回荡起了阿拉伯朋友的那句话。
(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齐读
三、研究探讨,拓展延伸。
1、生活在沙漠中的阿联酋人民懂得去改造环境,保护环境,他们创造了美,也创造了奇迹。联想到我们自己,同学们请看这份资料!(课件显示资料)
据资料显示,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吞噬着大量耕地。目前,我国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约有1亿亩,约有1/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50万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同学们,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继续肆意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请拿起手中的笔,把心里的感受写出来,提醒那些破坏环境者,好吗?
3、同学试写片段,师巡视辅导。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写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不仅了解了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伟大壮举,而且也走进了课文的深处,引发了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心中的那一片绿洲而呼吁!
(课件出示:
1、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
2、用写信的方式,来提醒砍伐者、破坏者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通过为花草浇水、制作树牌和提示语牌,或制作展板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家形成保护绿地、爱护树木的习惯。
大家课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去完成,好吗?
板书设计:
18、沙漠中的绿洲
保护
不毛之地(恶劣) 人间天堂(美丽)
建设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白茫茫一片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良好的生存环境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四)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
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教学结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课开始,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比较陌生,我本来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关课文的朗读和阿联酋的风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但由于学校停电,没有机会用上此课件,真是事与愿违。
好多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反复思量,先从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入手,告诉学生粗略计算一下,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大学毕业得花十万元左右,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三个买来”以及一棵树苗需要多少钱,一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抓住关键词“挖去、填上、埋下”,“纵横交错”体会这样设计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先让学生写一写,然后读写结合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但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在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谈到迪拜街头的美景说到:“迪拜这样美可能是国家有一些明文规定,也可能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其实我国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不乱踏草坪等,但为什么仍然有乱踏草坪,乱砍树木的情况出现呢?我这里就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但我去没有抓住这一契机,让这个机会白白流走。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初识大漠网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 奇景瑰观、 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 沙漠的狞狰一面
??、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 请同学朗读课文
2、 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 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 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 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 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二、 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
2、 沙漠日间温度是40℃,夜间温度随时骤降至15℃。
三、 假设
1、飞机上生还人数与你的小组人数相同。你们装束轻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运动裤和运动鞋,每人都有一条手帕。
2、全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进退。
3、机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单 (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
2、 一把军??
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
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
5、一个指南针
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枪(已有子弹)
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
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
10、十加仑饮用水
11、化妆镜
12、七副太阳眼镜
13、两加仑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沙漠动物》百科全书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壁画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弛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腿。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活动准备:
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教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教师:骆驼有什么用途?
2、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你见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教师: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化?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介绍沙漠的录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动植物。没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交谈,教师可寻找相应的书籍和图片,向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观察画面,说说:沙漠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你用连线的方法帮骆驼走出沙漠。
沙漠里的水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