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要注意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的词汇,经常写作文,我们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之旅的作文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1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有“文化”二字的出现?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中华文化开始一点点地消失褪尽?不经意间,文化丢了,它在霓虹灯闪烁的都市中迷路了,它在有着众多追捧者的奇异同类面前退缩了。它悄悄地找了个隐蔽的洞穴,从此躲起来了。
文化丢了,那么此时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称为“文化”的又是什么?在这个“文化”里,人们追星、赶潮流;在这个“文化”里,人们既不说之乎者也,亦不说白话文,而是满口的网络用语;在这个“文化”里,孔圣人早已威名扫地,《论语》无人知晓……
文化丢了,于是鲁迅不再着名,新星开始出名;文化丢了,于是人们不再知道有诗圣,而都自立为情圣;文化丢了,于是小小孩童无一会唱童谣,而无一不会唱流行。
文化丢了,文化真的不见了,可是,为什么这么久了都没有人发现呢?文化也许失望了吧,看到它曾经那么忠实的追随者如今都去朝拜那个奇异的同类了。于是,它决定不再出现了,亦不想再出现了。
世纪之交,中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极大的提升了经济力量的同时,我们吃惊的发现,我们的文化正在迷失。传统文化正在接受着新时代的全面考验,某些价值观正在迅速的瓦解。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尚未找到合适的文化坐标。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文化。
寻找文化,寻找那个镌刻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文化,寻找那个被遗弃了的文化。只有它,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它,才可以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后仍然于我们同在;也只有它可以支撑我们的意志,带领我们走向繁荣。
寻找文化,寻找那个我们无法割舍的文化。有了它,我们才有了真实的自我,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
寻找文化,我们应该冷静面对,任何文化都有其诞生的基础,都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文化我们早已无法割舍,如若迷失了文化,便是迷失了自我。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2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场活动,地点是湖头文化大礼堂。我们三十多号人,从学校出发,前往礼堂。大家听说有电视台会来采访,都既激动又紧张。
到了礼堂内,我们按秩序坐好,那天天气很热,太阳大,阳光烈。因为礼堂内没有空调,所以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老师也不例外,个个抱怨着:“好热啊!”
老师开始演讲了,我们都听得很入迷,那位老师讲了很多我们爷爷奶奶这辈的生活用具,那些都是用木头和树枝做成的。有饭蒸,那个饭蒸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电饭煲,先是烧沸一锅水,将它放在饭蒸底下,用蒸汽来烧饭的,烧出的饭又香又不黏口。还有鱼篓,鱼篓是用来框鱼的,很是方便。还有一个可能是现在的孩子都会用到的.东西,就是烘笼子。一个竹制品,如笼状的,孩子可以坐在里面,冬天的时候,还可以放个火盆在下面,暖烘烘的。老师讲到,还可以放张凳子在里面。演讲完了,老师说我们可以在里面看看。里面还有书法室,我们在里面看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写书法,我们听老人说,他已经练书法很久了,有四十年了。我们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清一色的木头色,还有以前用的马桶、担子、木桶,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今天真是一场奇妙之旅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来这里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3
昨天下午,我们全体四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短暂却意义丰富的文化之旅——参观上海市凤城新村小学。
凤城新村小学的“集邮陈列馆”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而远近闻名。该馆主要以“集邮与文化”为主题,根据学生认知与年龄特点,展示了十个专题系列:“集邮与审美”、“集邮与动植物”、“集邮与名人”、“集邮与神州风采”、“集邮与诗画”、“集邮与戏曲”、“集邮与历史”、“集邮与社会发展”、“集邮与创造”和“集邮与世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集邮陈列馆内丰富的藏品.特别是墙面上挂着一幅幅关于邮票历史的图画.其中,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是由英国人罗兰希尔发明的.这枚邮票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背景,因颜色是黑色,面值为一便士所以称为黑便士.而中国的`第一枚邮票海关大龙发行于清朝,在古代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参观之余,同学们感慨万千,有的说:“没想到集邮有那么丰富的知识。”有的说:“参观这个集邮展是像饱览百科全书一样,样样知识都能学到。”
接着,我们又参观里少年警校.它分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两大板块,集安全知识宣传版面、安全行道游戏棋、视频媒体、实物演示、电子仿真社区交通模型等多功能为一体。这种自我教育方法既能有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也能让我们树立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
短短一小时的参观,我们都意犹未尽,个个都不愿离去。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4
前一阵子,我看完了《镜花缘》这部瑰丽神奇的小说,它是清朝的李汝珍写的,李汝珍借这本书,反应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堕落。
这本书非常有趣,内容新颖,令我回味无穷。它主要讲了唐傲、林之洋、多九公等人乘船航行,周游列国的神奇故事。他们曾到过大人国、君子国、深目国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当然是游历“女儿国”了。在女儿国那里的女子独掌一权,国王是女的,在烈日下干活的是女的……简单的`说,那儿的境况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截然相反,女的成了男的,男的成了女的!唐傲他们都很奇怪,林之洋看了觉得有趣,后来却不小心被国王发现了他,因为他长得很俊,就决定娶他。林之洋倒了八辈子的霉,被国王的手下折腾得半死——给他穿耳洞、裹小脚,倒真的有点变得像个女子了,国王为此很开心。后来若不是多九公他们相救,林子洋可真要变成“皇后”了。我看得捧腹大笑,但也体会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所遭受的摧残是很厉害的,想到这里不由得长吁一口气——幸亏不是活在古代!
还有一些国家也很有趣。比如说白民国,那儿的人长得又白又美,而且很富裕,一副读书人的样儿。可这些人却是外表美丽而肚内没有分文,还能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相反的黑齿国,那里的人虽然很黑、很穷,却很有学问,嗜书如命。“以貌取人”在这里绝不可取,要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好!
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性情。千奇百怪的国家,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故事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令我回味无穷,真是一次愉快而惊喜的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5
今天,天气晴朗,我们乘着公交车去南山游玩。
在车上,从窗外望去,许多花草树木让我映入眼帘,这些花五颜六色,这些树高大挺拔,这些草生机勃勃,让我十分陶醉。
到了南山植物园,大家争先恐后的下了车。一下车,就闻到了芬芳扑鼻的花香。一进门,我们就看见了山茶花十分红艳,像盛开的笑脸。又走了一段路,看见了樱花,有红色的、有雪白的、还有浅绿的,樱花颜色各异,正是值得观赏的。走到南山植物园中心,看见了花神,花神的手里捧着花,可能是希望大家要爱护花吧!我们走了不久,就觉得很累,老师叫我们休息一下,我发现用剪刀修剪成羊形的小花树,但老师叫集合了,这时我才发现是十二生肖,有机灵的老鼠,勤劳的老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兔子……。一阵风吹过,十二生肖好像动了起来,显得生气勃勃。现在我们要上山去看蝌蚪了。我们走了好久,在一个水池里才看到了蝌蚪,这些蝌蚪非常的小,一般看不到,要仔细看才能看到。我们大家盼望着小蝌蚪茁长成长,变成青蛙。到中午了,我们,我们选了一个地方吃饭,吃完饭后,我们回家了,我还恋恋不舍,留恋忘返。
这次春游让我看到外面五彩的世界,南山的花很漂亮,南山的树很高大,南山的草很芬芳,让我明白了,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明白更多的知识。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6
中华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汇聚吐纳,日夜向着大海进发,中华文化是一条腾飞前进的巨龙,汲取精髓,博大精深。《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这里,它的本意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可是当今,文化却都成了什么?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与之成正比的是,课桌也变得“丰富”起来。于是,一种“新世纪的新文化——课桌文化”诞生了。
鲁迅先生在桌上刻过“早”字,也在桌上贴过“君子自重”的字条,这也许是“课桌文化”的发轫之作吧。我曾见过在桌上刻“早”字的人,但他一星期迟到了三次;我也见过在桌上写“勤奋、刻苦学习”的人,但每次的“酣睡交响曲”总是从“勤奋、刻苦”外传来的。相对的,现在课桌上的东西就有内涵多了——当然,除了那些歌词、歌曲名以及“谢霆锋我爱你”之类的崇拜派。也少不了古诗名句被改编为抱怨学习的话语,让人十分可笑,还美曰“课桌文化”。
就是这种“课桌文化”,你肯定见过,说不定还在创造它。没错,它正悄悄地在学校中扩散开来,席卷着一切,于是“文化”从课桌上转移到了课桌肚里、椅背上、墙上甚至门上。一直与全国各大景点都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话语。如果写在黑板上,能“观赏”到它的毕竟只有少数人。惟有写在桌上,它可不会“流芳百世”,可以让更多的人甚至下一批下下批学生们“观摩鉴赏”。那还有什么不写在桌上的道理呢?
它如同莽莽野草,在烈火燃尽后又不断涌出。甚至青出于蓝,数量不减反而增多——这好像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但是一处小小的课桌文化,却反映出了上进人们缺乏文化意识人们的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在相当的程度上呈下降趋势。
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要加强文化观念,让传承不息的中华文化深入我们的骨髓,并且发扬光大,让文化堂堂正正的操持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文化之旅的作文篇7
寒假里,我去参观了中国馆里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它以宋代张择端版为蓝本,经过现代科技声、光、电的重新包装,展现了一幅动态的宋朝水墨风情。画卷从右往左,逐次展开:从薄雾未散的郊野到车水马龙的市区,从亭台楼阁的鳞次栉比、到士农工商的轮番登场。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画卷中心拱桥部分描绘的内容。一座木拱桥飞架南北,右侧一条大船没来得及放下桅杆,左右摇摆间眼看就要撞上拱桥。桥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瞧,有几个急性子甚至越过栏杆,想跳下河去帮忙。船夫们显得十分忙乱,有的在船舷处使劲撑篙改变航向,有的站在船顶手忙脚乱的收风帆,有的则用长竿死死的顶住拱桥的下弦杆试图降低船速。栩栩如生的情景里,连我这看客都忍不住为船上的人们捏一把冷汗。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之下,这条船顺利调整方向,安全通过了桥洞。
徜徉在这副百米长卷里,我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那900多年前的繁华里:白天,满眼都是城里行走的人流和骑着骆驼的'商队,不绝于耳的是小贩的吆喝声和船夫的号子声;转眼到了夜晚,光线渐渐黯淡下来,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酒馆里却忙碌起来,觥筹交错的举杯声、猜拳声传出好远好远。
我参观过很多博物馆,也常常被先人的妙笔生花和巧夺天工所震撼。可这样能动起来,仿佛在参加“文化穿越之旅”的还真是第一次。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这场视觉与精神的饕餮盛宴让我回味良久。
文化之旅的作文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