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总结书中的知识和信息,写读后感时,要结合故事的发展,并加入个人的真实感悟,以下是久久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未走的路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未走的路读后感篇1
最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推荐是本不错的心理学书籍,目前读到第四本,每一本都有它的特色。
从第一本开头的“人生苦难重重”,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由各种困难组成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的成长,我们的心智得以成熟。
第二本书“让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远离谎言与伪善”,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揭我们短的时候往往产生怨恨,并且进行报复以逃避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面对子女过程中,孩子是社会中最弱势、最容易受伤的群体,又完全没有自主权的生命体,父母对他们享有绝对的专制与权威。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要求苛刻,另一方面自己却不够自律。以自己的特权及谎言给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对孩子独立的思想进行压制。
因此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帮助别人进步和独立成长,同时拓展自己的心灵。
第三本书“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对于死亡的认识,你有没有跟死亡对话过?我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天得了伤寒,就是体温会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发热或者低温的状态,由于第一个医生的.误诊,吃了一个多月的药一直没见好转,有一天夜晚高烧的我躺在屋顶的竹床上看星星的时候,突然非常害怕,我抱着身旁的母亲问“妈妈,我会不会死?”那是我第一意识到死亡,并且给自己想象了各种死亡的过程及死后的场景。
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活着,爱自己、保持独立思考、具备做出改变的能力。
第四本书本来是告诫我们如何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我更喜欢的是作者对深度思考的阐述。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亲人,哪些人能让你由衷的佩服?是那些思虑周全又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小时侯到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都会立刻对一些人、事进行评判。浅薄的思考甚至不经思考就得到的结论通常都是个人的偏见。相反,经过深度思考的东西,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是每一次的思考都会让自己获益匪浅,最后的成果也更突出。
以前总是希望把自己陷于忙碌中,觉得只要是动起来就会产生价值,当发现自己清闲下来,其他人忙碌时会担心自身成长会停滞。现在的我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思考,在行动与思考间进行平衡,减少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低效。
未走的路读后感篇2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当然,心灵成长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它都是伴随着当事人的痛苦。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踏入校园,身边没有了家人的保护,都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你的心中都是对新环境的害怕和无助。但是也有兴奋和期待,认识新的人,和他们交流,使自己更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时候,只要你顺利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期,努力改变自己,你的心灵就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成长,你终于明白,伤别离是人生“一苦”。
心灵成长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找回幸福或逝去的幸福。我们曾经都很单纯,以为世界上都是好人,以为我们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们好。但当我们受到伤害后,我们就比谁都害怕,比谁都提防,终日生活在恐惧中,这不是真正的心灵成长,真正的心灵成长是我知道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是不理想的,我只能做好自己,只能耕耘好现在,别人对你怎样和结果如何都是你所无法掌控的,只有这样你才能释然,从而回归幸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扉页中所说:现代社会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到久违的快乐与满足。
愿心灵不再迷途!
未走的路读后感篇3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撰写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著作。这本书分为四大章,分别是:自律、爱、成长和信仰、恩典。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前两章:自律和爱。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我们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爱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是一本爱的指导书,帮助我们学习爱与独立,以及怎样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我们对孩子的爱经常会进入误区:创造最优越的条件、过于关心照顾孩子、一味地付出甚至“牺牲”等等,殊不知这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而任何意义的自己牺牲和放低姿态都算不上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传递爱与信念才是最好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并且自己完善的。这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共勉之。
未走的路读后感篇4
与《撒下好运的种子》一样,《少有人走的路》同样属于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出自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因为通过本书,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今天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浸泡其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只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作者认为,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承担责任,告诉我们敢于面对,主动选择和决定,付出更多的爱,才可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与能力;尊重事实,告之我们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不让自己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必须给自己绘制不同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因此,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子;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为,给自己绘制前行的地图——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个篇章,就让我获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样精彩。
未走的路读后感篇5
像书名一样,如果是二十岁的我看这本书,大概会摔书,大概也切合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要读完这本书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迟自我满足的能力。
书中大部分内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为什么或者对其一笔带过,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对是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为什么活着怎么样的解读。
读者如果缺乏对进步的强烈愿望,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坚定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志,不具体的比喻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抽离感。
我经常有的一个感觉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要做到却很困难,就像我们总因自己乱发脾气责怪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脾气暴躁的深层原因,只想想办法把脾气压制住,却往往适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来自于原生家庭,并对了解某些行为对与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复杂得多,却很有必要。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打开,才不会一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对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说教,让人很容易产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体的行动和事例的支撑对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让人看见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才有动力作出改变。
与此同时,作者提出“真正的爱”的概念,当我们拥有真正的爱时,就愿意推迟满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爱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对方,站在他们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对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对患者很重要。这一点,和现代心理学的观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争,但是越是斗争,越恐惧,越想逃避,结果越陷越深。一边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早日“做个正常人”,一边又不停受挫,对现实越来越失望。直到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慢慢对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对,对外界的看法也更宽容。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人与人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书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体验过的被理解和鼓励,也找到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现在会过得怎么样。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从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未走的路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